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亚丽
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一篇题为《“快牛”勿用鞭打》的文章,指出“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惰性分配方式,本质上是工作分配上的懒政与不公,不仅透支骨干的身心健康,更扼杀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一朴素诗句,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如何对待那些冲锋在前、业绩突出的“快牛”型干部与团队,不仅考验管理艺术,更体现治理理念。简单以“鞭打”促勤、靠压力驱动,看似立竿见影,实则透支潜力、挫伤积极性。真正高明的治理,应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发与成就。
当前,部分地区和单位仍存在“鞭打快牛”的惯性思维:重点工作压给能者,急难任务甩给强手,久而久之形成“能者多劳、多劳多错、错则多罚”的怪圈。一些干部反映,干得越多,问责风险越大;成绩越显,盯梢越紧。这种“鞭策异化”,实则是责任转嫁与能力依赖,背离了公平激励的初衷,让不少能干事、想干事的人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也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格格不入。
“快牛”之贵,在于其主动性、创造性和持续战斗力。若以鞭策代替激励,以问责替代保障,无异于竭泽而渔。须知,干部的积极性如同弹簧,适度压力可促其跃升,过度挤压则致其失能。现实中,一些“快牛”因长期超负荷运转,身心俱疲,最终选择“躺平”;更有甚者,因一次失误被过度追责,寒了心、伤了情,锐气尽失。这种“鞭打”非但未能激发潜能,反而扼杀了其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善治之道,首先在于识才辨“牛”。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精准识别哪些是真正勤勉有为的“快牛”,哪些是投机取巧的“慢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对“快牛”,应予以充分信任,赋予更大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留痕要求,让其从“迎检式忙碌”中解脱,专注主责主业。要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中出于公心、未谋私利的失误,依法依规予以包容,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
激励相容,方能行稳致远。对“快牛”的最大尊重,是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成长通道与发展平台。要打破“干得多、提拔慢”的隐性天花板,将实绩作为选拔任用的核心依据。同时,注重精神激励与人文关怀,及时表彰先进,宣传典型事迹,增强其荣誉感与归属感。要关心干部身心健康,落实休假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快牛”在组织的温暖中持续奔跑。
“快牛勿用鞭打”,本质是尊重规律、激发内力的治理哲学。从“管理驱动”走向“激励驱动”,从“压力传导”转向“动力生成”,方能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各级党组织当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快牛”轻装上阵、奋勇争先,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何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