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红墙黛瓦、小桥流水、仿古商铺……这些曾被奉为文旅圭臬的元素,如今成了不少仿古小镇的“尴尬注脚”。人民网记者近期调查发现,湖南、四川、重庆等地一批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仿古项目”,如今或门可罗雀、土地闲置,或烂尾停工、荒草丛生。随着“千镇一面”的仿古小镇沦为“城市伤疤”,规划中的民生便利变成公共服务失衡的“痛点”,我们不得不追问,古镇建设到底该走向何方?
粗暴复制的仿古小镇,输在“没灵魂”。有的地方拍脑袋决策,把仿古当“万能公式”:拆了老房子,照搬别处的亭台楼阁;赶走原住民,塞进千篇一律的小吃店、纪念品铺。这样的小镇,没有当地的历史记忆,缺乏独特的民俗文化,只剩“仿古建筑的空壳”。游客来一次就不想再来,商户撑不下去纷纷撤离,最终只能在冷清中荒废。
盲目跟风的建设逻辑,错在“轻民生”。不少地方把仿古小镇当成政绩工程,只盯着招商引资的成效与表面景观的光鲜,却无视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区域的长远发展。四川某县为建仿古小镇,征用了周边村庄的耕地,承诺建成后带动就业、改善配套,可项目烂尾后,耕地成了闲置荒地,村民没了生计来源,原本规划的学校、卫生院也没了下文。更讽刺的是,有的小镇为“保颜值”,把周边居民的自建房刷成统一颜色,却对管网堵塞、道路坑洼等实际问题不管不顾。忘了民生根本的项目,就像没有根的树,注定长不高、站不稳,更得不到人心的支撑。
“复制粘贴”乱象的本质,是懒政思维与短视功利作祟。有的地方认为“别人建得火,照搬准没错”,不愿花时间研究本地特色;有的企业觉得“仿古成本低、见效快”,不愿投入精力做文化挖掘。最终,“千镇一面”的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游客审美疲劳,商户经营困难。殊不知,古镇的价值不是仿古建筑的简单堆砌,也不是网红元素的生硬拼凑,而是历史与现实的自然交融,是在地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共鸣。少了这份独特性,再精致的仿古小镇也只是“空壳子”。
古镇要“活”得长久、“火”得扎实,核心在守底色、添活力。重庆磁器口不盲目拆建,留住老茶馆、老商铺,让川剧变脸、手工制瓷等非遗在街头传承;浙江乌镇不搞仿古商品城,守住水乡格局与白墙灰瓦,引入戏剧节、文创市集注入现代活力;陕西袁家村不照搬江南模样,深挖关中民俗,让游客体验“晨听鸡鸣夜观星”的乡村生活。这些小镇既有历史温度,又有生活气息,凭独特地方特色与人文温度,自然能将游客请进来、留下来。
破解古镇建设的困局,亟待算清“三本账”。一算“文化账”,挖掘本地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让建筑有记忆、小镇有灵魂;二算“民生账”,尊重居民意愿,保障就业民生,使建设成果惠及群众;三算“长远账”,不搞“一锤子买卖”,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业态,避免盲目扩张。同时,监管部门要对盲目跟风、损害民生的项目及时叫停,对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严肃追责。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复制粘贴”的懒政,防止“城市伤疤”的出现。
古镇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生的承载地,不是任人打扮的道具,更不是随意复制的模板。少些盲目和功利,多些用心和真诚,才能让古镇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气的好地方。(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