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育儿补贴的申领正式全面开放,按年发放,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每孩每年3600元标准发放,可通过支付宝、微信和各省份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申领,也可线下申领。
申领政策发布后,短短数周内,就有多位新生儿父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他们刚填表申报没几天,就陆续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不仅能准确报出孩子的姓名、出生日期,甚至连申领金额都一清二楚。在层层诱导中,有人被骗走数千元。
那么,到底是谁泄露了他们的个人信息?从描述看,行为的逻辑顺序似乎是申领在前,诈骗行为在后,那么当然令人怀疑,是不是申请渠道本身发生了信息泄露。
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这些家庭的信息其实早已被泄露,诈骗分子不过是看到近期补贴发布的新闻,由此“开发”了新骗局。诈骗分子利用已泄露信息,挨个打电话、到处撞运气,直到碰上警惕性低的受害者。
这其实有迹可循。今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新生儿一出生个人信息就遭泄露的新闻,从姓名、电话到出生日期等一应俱全,涉及4万条私密信息,源头为月嫂服务机构的文员。这也意味着很多信息早已“裸奔”,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就会被反复利用。
而在媒体的调查中,利用个人信息作恶早已成了产业链。据业内人士介绍,在隐私泄露的黑色产业链上,上游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黑客,或者泄露敏感个人信息的“内鬼”;中游是“贩卖环节”;下游则从事诈骗、洗钱等黑产。
由此可见,信息泄露已经被“系统化”,育儿补贴的骗局也不过是一个细分门类。而令人感到沉重的是,这些信息到底从哪个渠道而来,能不能掐断其中环节,答案却不那么明晰。
正如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刘国敏表示,根据以往办案经验,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追踪的难度很大。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也表示,“信息的流转环节,涉及的相关存储和处理的主体特别多,因此很难在一般性的泄露案件中第一时间查找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当中有系统的漏洞,有内鬼的泄露,有平台的过度索取,有陷阱的刻意设计。这些事实上让信息泄露陷入了“一团乱麻”的状态:有多少信息泄露,从什么途径泄露,非法的数据库有多大?似乎少有清晰的结论。那么最后有效的防范,很多依赖个体的“智慧”——陌生电话不要接、不明链接不要点,这又难免挂一漏万。
这样的局面应当被改变。事实上,像育儿补贴诈骗的案例,就揭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走向:诈骗泛滥,很可能对公共政策造成巨大干扰。可以想象,如果有家庭在申领过程中接连遭遇诈骗,在领到补助之前反被“宰一刀”,不仅会削弱政策的公信力,还可能使真正有需求的群体因怀疑而不敢或错过申领,从而直接影响民生政策的覆盖面与有效性。
而如果诈骗泛滥,也可能造成社会信任的断裂。在个人行为以及与公共政策的互动中,人们都需要把防范诈骗作为前提:办业务要多留心眼,收补助要提防陷阱,点开一个通知也要反复确认真假。久而久之,社会的沟通成本被迫提高,正常的信息流动变得阻滞而脆弱。
因此,围绕诈骗的打击应当也必须继续发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诈犯罪7.8万人,同比上升53.9%;起诉利用网络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458人。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电诈治理仍处在高压态势中。但考虑到犯罪规模依旧庞大,信息泄露依然严峻,那么也必须形成更严密的全链条打击,持续加码、精准溯源,遏制这一顽疾的蔓延。(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