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金宇
最近,有网友发视频称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画风诡异,其中,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等作品让人观感不适。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尤其是相关图片在网上热传后,也引发了热议。网友们对荒野之国的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艺术需要多元共存,也有观点称装置造型触碰文化敏感神经,景区需明确分区提示、增设创作解读。
几天的争论之后,目前该景区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一场风波已经告一段落,但此事留给公众的思考,却不止于此。有创意、有想法的艺术作品到底应该被放在怎样的空间,又应该被呈现给怎样的受众?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更深层次的讨论。
平心而论,网络上热传的图片乍看之下,确实会让很多人观感不适,甚至产生厌恶之情。但也应该看到,很多人可能对此事的了解仅限于几张照片,却并不清楚“荒野之国”的具体情况。事实上,景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已经运营了多年的公园展区,主打的是“童话世界”风格;另一部分是为演唱会和艺术火把节定制的增项,引发巨大争议的“人体蜈蚣”雕塑就在其中。
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景区部分作品设计确实夸张,但其他区域晴天打卡拍照很出片,建议游客提前了解后再确定是否前往。也就是说,首先,“荒野之国”景区里并非都是诡异的设计,一些增项只是临时的设置,而非景区的主体;其次,一些让人“观感不适”的设计有其特定背景,绝不是为了特意给游客恐惧感。
事实上,艺术并不只有单一标尺,既然“荒野之国”强调自身的特色是“奇思妙想”,那么一些恐惧、阴暗、怪诞等“负面”的情绪和风格也不是不可以出现,甚至可以被视作艺术创新的一种尝试。更何况,有工作人员表示,一些网络差评是部分博主故意调色所致,那么那些怪诞的设计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恐怕还是应该由来到现场的游客来评判。
当然,“荒野之国”景区此前主打的一直是“梦幻温馨”,那么一些风格不同的设计出现之后,是否还适合原先“亲子乐园”的定位,是不是要调整运营策略和传播对象,景区似乎考虑得并不周全。直到网络空间中出现舆论风波后再做反应,难免会让自身的改造工作显得被动。如果及时对那些风格独特的雕塑加以详细解说,提前给游客打个“预防针”,或许事情的走向会完全不一样。
此事不仅给“荒野之国”景区提了个醒,也给更多艺术创作者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艺术创作不应该被限制,应该给创作者提供更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公开数据显示,“荒野之国”年接待人数超3万,门票收入超100万元,展现了其强大艺术影响力和市场活力。希望一场风波不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营,也希望它能在积极调整后迎来更大的发展。
总之,艺术创作的自由应该得到尊重,但“艺术的阐释”也不能缺席。一方面,社会对于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色应该有更大的宽容度、包容度;另一方面,艺术创作毕竟也不是“自说自话”,要和受众有更紧密的“情感连接”,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接受度。(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