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传艳 医生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在我国,如何引导公众了解并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如何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的全面享有还面临着哪些难题?近日,记者在江苏进行了探访。据介绍,目前江苏已初步构建起市、县(区)、乡(社区)多层次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全省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377家,依托三级医院为支撑,探索“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安宁疗护模式,形成医院、社区、居家和医养结合机构多形式安宁疗护服务网络。
当前,安宁缓和医疗(安宁疗护)正处于推广与普及的关键阶段。国家卫健委2025年新版指南明确将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等纳入安宁疗护的核心服务内容,江苏、广东等地通过建立省级技术指导中心、制定地方标准、开展医护培训等举措构建服务网络。目前大量终末期患者需要得到安宁疗护,而现有服务供给仍存在区域不均衡、认知度不足等问题。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让安宁疗护从试点走向普及,成为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命题。
普及安宁疗护,重在转变社会观念。许多患者家属初闻安宁疗护时,第一反应是“放弃治疗”或“不孝”,这种误解源于对善终理念的认知偏差。其实,终末期患者的痛苦不仅包括生理疼痛,更涵盖心理恐惧、社会压力等多维痛苦。通过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医生、心理师、社工联合制定方案,既能控制疼痛等物理症状,也能通过“话疗”帮助患者完成未了心愿。这种“对症支持+人文关怀”的安宁疗护模式,正是对传统善终理念的现代诠释。
提升安宁疗护可及性,需实现机构广覆盖与服务水平大提升。江苏已形成涵盖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的服务网络,其中,三级医院负责急症处理与培训,社区中心承接常规病例,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居家服务。北京则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三甲医院与社区机构联动,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广东通过《服务项目指南》规范13项操作流程,实现全省21地市服务机构全覆盖。大医院的技术力量,从上到下的服务网络,是安宁疗护从试点走向普及的两个关键因素。
这些经验表明,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安宁疗护完全可以在不同区域形成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安宁疗护模式的发展与成熟也离不开创新,比如医保部门需探索按床日付费、长期护理保险等支付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远程医疗技术也能广泛运用于安宁疗护中,比如通过视频会诊平台,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专家实时联合制定镇痛方案;智能穿戴设备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自动同步至电子病历系统;远程护理指导支持家属在线学习压疮护理、紧急处理等技能,利于提升居家安宁照护质量。
安宁疗护从试点走向普及,需要更多理解与配合。从患者家属的观念转变,到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从支付机制的完善,到社会支持的强化……每个环节都需多方协同。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终末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让“守护生命最后一程”尽快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