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
医院以“生意人”的口吻自我庆贺,非常失格。然而,该院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以“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的平淡口吻来回应舆情,给人一种看似重视其实不当回事的印象。这就很容易造成二次舆情。
无疑,“喜报事件”是荒诞不经的。据该院宣传和运营部门负责人所言,院方工作总结会议上通报了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朋友圈,因此受到关注。照这种说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员工”为了传播医院的荣誉简直操碎了心,问题是这么做的必要性何在?动力何在?即便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立得住,院方让新人背锅的倾向还是让人感到怪异的味道。
一方面,公众对于该院能否真正重视此事件,做出公正的调查处理,可谓希望和担忧并存;另一方面,院方需要透过这件事引发的轩然大波,搞清楚公众真正的不安是什么?这件事所反映出的内部管理问题、内部宣传问题,院方对于业绩考核的导向性问题,才是重点。
客观地说,医院对科室加强内部考核,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考核手段遵章守法,不可逾越法理,也不可有违公序良俗。如果院方给科室下任务、定指标,令科室承受巨大压力甚至“不可承受之重”,本该以救死扶伤为职责的医护人员就可能扭曲价值观,变得唯指标、唯业绩,整个医院也就可能弥漫着“以指标论英雄”的氛围。这是令人不安的。
值得一提的是,把患者诊疗数量视为“亮点”“财源”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医院刷新日门诊量和手术量记录的消息在网络疯传,有的医院挂出大条幅庆祝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有的医院在平台上发布“热烈祝贺胸外科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的推文,有的更是在年度总结大会上悬挂“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横幅。殊不知,这些医院的狂喜,指向的却是病人的痛苦。
医者自我标榜“业绩创纪录”,自古以来闻所未闻。在当下,任何一个有担当的医护人员,都不会把增加手术量当成目标。今年6月,安徽阜阳一位九旬老中医讲述“让世间没有痛苦、让天下无病可医”大愿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点赞。对此笔者也心有戚戚然。笔者父亲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他时常在家中嗟叹一些病患的痛楚细节,令笔者难以忘怀。作为医护人员,对病患保持基本的共情力,对他人的感受抱有基本的尊重,不该成为一种难事。
医院的“喜报风气”不可长。若是医院可以无所顾忌地庆贺手术台数大增,那么陵园岂不是可以庆贺卖墓数的增加?补胎店岂不是可以庆贺更多车胎被扎破?行业操守和伦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警惕和抵御的是医疗商业化、手术“生意化”,守护的是人间一份温情和边界。
因此,某些医院着实该对照规则和道义,好好“照个镜子”了。对于个别医院忘乎所以、违背医者仁心的行为,主管部门也应介入处理、严肃惩戒,不让此类现象“自生自灭”。
当然,一些医院之所以紧盯“业绩”“指标”,和其身处自负盈亏、需自己养活自己的境地不无关系。这一现象提醒决策者,当在大力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的前提下增加公共投入,减轻医院背负的竞争压力,改善医院生存发展的环境。(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