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在我国,如何引导公众了解并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如何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的全面享有还面临着哪些难题?
当前,安宁疗护正处于推广与普及的关键阶段。许多患者家属对此第一反应是“放弃治疗”或“不孝”。其实,终末期患者的痛苦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来源于心理恐惧、社会压力等多重层面。通过多学科会诊模式,医生、心理师、社工联合制定方案,既能控制症状,也能通过“话疗”帮助患者完成未了心愿。这种“对症支持+人文关怀”的模式,正是对传统善终理念的现代诠释。
提升安宁疗护可及性,需关注机构覆盖范围与服务水平。江苏已形成涵盖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的服务网络;北京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三甲医院与社区机构联动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广东《服务项目指南》规范13项操作流程,实现全省21地市服务机构全覆盖……这些经验表明,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安宁疗护完全可以形成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安宁疗护模式的发展与成熟也离不开创新,比如探索按床日付费、长期护理保险等支付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远程医疗技术也能广泛运用于安宁疗护中,比如通过视频会诊平台,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专家实时联合制定镇痛方案;智能穿戴设备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自动同步至电子病历系统;远程护理指导支持家属在线学习压疮护理、紧急处理等技能,利于提升居家安宁照护质量。唯有协同发力,才能让更多终末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让“守护生命最后一程”尽快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文字:唐传艳 制图: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