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金华
从“天宫”空间站、“嫦娥六号”、“海斗一号”,到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实施减税降费、加大财政投入等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力度大、效果显,向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减负赋能,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现行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13336亿元,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税收支持政策。“十四五”时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断加码,政策落实更加精准,有效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底气和动力。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就越多,产生有效激励,从而形成“政策引导—研发投入—效益提高—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模式。当前,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充分体现了创新主体地位。这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实现了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创新动力的“乘法”。
另一方面,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财政科技支出并非“撒胡椒面”,而是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夯实创新物质基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持续用力。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支持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把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绩效管理,大力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深化财政科技管理改革,扩大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经费使用上“放权松绑”,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更好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此外,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各方面政策打好“组合拳”,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强大政策合力。综合运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推动更多“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
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配合,通过贷款贴息、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等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比如,针对企业普遍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较高、缺少足够抵质押物,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实施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提高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助力解决融资难题。财政政策发挥支撑作用,有利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财政、金融等政策加力提效支持科技创新,必将有力促进更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强国建设驶向快车道。(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