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石,以“宇称不守恒”颠覆经典认知,更以毕生心血架起中外科教交流桥梁。他的离去,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损失,更是中国科教事业难以弥补的巨大真空,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永远成为照亮后辈前行的光。
若论科学成就,杨振宁足以站上20世纪物理学的巅峰。32岁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撑起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半壁江山;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35岁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项史上少有的“快速加冕”者;后来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的新方向。这些成就为整个物理学界搭建了探索未知的框架。
但杨振宁不是“独行的泰斗”。他深知科学的进步需要传承,即便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指导研究;晚年回到清华,82岁高龄还为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每周两次课从不缺席,课间常被学生围堵请教却乐此不疲。他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
杨振宁的科学智慧,更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杨-米尔斯场论”最初不被重视时,他坚持探索,最终证明其对数学与物理的双重意义;他将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对接,让物理学与数学实现深度对话。“跨界”视野让其研究超越了单一领域,成为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关键力量。
1971年,“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序幕,杨振宁随即以知名科学家的身份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站在阔别多年的清华园里,他看到国内科教事业的短板,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此后,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不仅如实向世界介绍新中国,更积极推动两国学术交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议,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顶梁柱。
他对家国的牵挂,蕴于每一次建言献策里。看到基础科学研究薄弱,他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目睹重大科学工程推进困难,他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项目站台;1999年正式回到清华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当成“新事业”,捐出积蓄与房产支持科研,甚至将前期在清华的工资全部捐献,只为给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有人曾问他,为何年过八旬仍如此奔波?他引用《孟子》中的“达则兼济天下”作答:“我是清华园长大的孩子,能为祖国科教做些事,是本分。”这种“落叶归根”的情结,让他在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用行动诠释“我心归处是中华”。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与家国交织的一生。他留下的,不仅是公式与理论,更是一种精神。对科学,他追求极致,为验证一个理论,可耗费数年心血;对教育,他倾囊相授,总把最前沿的思考分享给学生;对家国,他深情不改,即便身处异国,也始终关注祖国发展,用所学反哺故土。
杨振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他搭建的中外交流桥梁,仍在助力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他培养的青年学者,正带着他的“物理学品位”探索未知;他的家国情怀,更在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为科教强国而奋斗。这颗跨越百年的科学星辰,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