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莽莽苍苍,浩浩汤汤。自青藏高原雪山的清冽伊始,长江这条蜿蜒六千三百公里的巨龙,便以其磅礴之力,在华夏大地上刻画出宏伟的脉络。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浩荡水流,更是文明史册中跃动不息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未来。当历史的航船驶入新时代的关口,长江治理这一古老命题,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境界:它不再仅是驯服洪水的壮举,更是一场关乎文明赓续、发展转型与生态觉醒的宏大叙事。
谈及治水,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大禹疏浚九河的传奇,是都江堰分水引溉的智慧,是荆江大堤锁缚苍龙的豪情。那是一部人与水抗争、力求安澜的壮阔史诗。然而,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曾让母亲河不堪重负。洪涝的涌动、航运的拥堵、开发的单一,这些都给我们这代人提出了新的命题。从现实来看,此刻的长江之治,已从单纯的“除害兴利”,升华为探寻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更高境界。
长江之治,亦是“国之大者”。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中华民族治水防洪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与长江博弈共生的历史。丹江口大坝的巍然屹立,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近年来,大坝成功应对2021年汉江秋汛及2023年、2024、2025年多次洪水,为千万百姓铸就了“水上长城”。大坝狂澜化为安流的伟力,守护的是千万百姓的家园,奠定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如果说防洪保安澜是治水的千年命题,那么让水资源焕发新生则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答卷。就且看,三峡电站32台机组日夜运转,年发电量超千亿度,相当于点亮1.1亿个家庭的灯火。丹江口电站作为华中电网的稳定器,累计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赋能了城市、驱动着产业、照亮了生活,滚滚江流化作清洁电能,正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重新定义万里长江的内涵——它不仅是一泓江水,更是能源动脉。
长江是贯穿东西的“黄金水道”,但这水道并非是浑然天成。三峡大坝让险滩变通途,年货运量从之前的1800万吨跃升至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对比悬殊的数字背后,是一条大江与一个时代的同频共振。同样让人动容的,是那“一泓清水向北流”。作为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大坝完成14.6米的加高,水位稳定在170米。当清澈的汉江水流进北方城市的千家万户,这座大坝便不再只是混凝土的堆砌,而是连接南北、滋养亿万人民的生命纽带。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勃勃生机,关乎着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关乎着中华儿女自身生存环境的品质。三峡坝将超142.7万立方米的漂浮物通过高温焚烧实现资源化利用,全程零排放;志愿者常态化扎根丹江口库坝区,开展库区垃圾清理、巡库、水法规宣传等多样化志愿服务,切实将“绿水青山”理念转化为水源地保护的坚实行动。在长江治水篇章里,生态治理是重要的落墨,而三峡大坝和丹江口大坝有“心”更有“行”。
大坝无言听江语,功业千秋佑安澜。从长江到汉江,从三峡到丹江口,两座大坝拥抱的不仅是奔涌的江水,更是托举起国家发展的机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如同镶嵌在华夏水系上的明珠,持续不断地释放着防洪保安全、供水促发展、发电助繁荣、航运活经济的综合效益。展望未来,这种系统治理、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治水思路,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从而让滔滔江水永远成为滋养文明、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