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近日,多位网友发帖称,南昌大学招聘会上有一家名为“灵娱文化”的企业招聘主播,其海报上印有五名穿着清凉的女生照片,有“擦边”之嫌。10月20日下午,南昌大学发布情况说明,表示该企业已在江西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注册登记,此次申请入校招聘的岗位有人事专员、主播、剪辑师助理等,符合校园招聘要求,但该企业摆放的海报未向学校报备。目前该公司已经离开招聘会,物料也都带走了。学校为当天现场招聘会的巡查工作存在疏漏深表歉意,表示会进一步加强入校招聘企业资质审核和现场巡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大学致歉,企业退出,事情了结了,但是相关讨论不该结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类新兴职业,不妨从这起偶然事件中找一找线索。
2024年,“网络主播”正式被纳入国家新职业目录,意味着其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正当职业。《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8.33亿,占网民总数的75.2%;职业主播数量也迅速增长,从2023年的1508万人上升到3880万,翻了一倍还多。而直播行业的方向也在细分:除了娱乐,还有知识传播、文化推广、公益行动、商业销售等不同领域。主播们可以是讲解考古学的老师,可以是介绍非遗工艺的匠人,可以是自产自销的农户,也可以是环游世界的旅游达人……这一职业本身并不狭隘,狭隘的只是某些人对它的想象。
就如同这家“灵娱文化”传媒公司,他们把衣着清凉、面容姣好的年轻女性作为招聘海报素材,虽否认“擦边”,却又声称“如果主播本身有身材优势,想要展示也是可以的”。这充分暴露了其对“网络主播”的职业定位——不以内容、表达或创意为核心,而是以身体吸引力为卖点。在这种思路里,“网络主播”更像一种被物化、用于博流量的工具人,而不是靠专业和技能工作的劳动者。
不可否认,社会上与“灵娱文化”一样看待网络主播职业的人并不少。一部分从业者靠“擦边”“低俗”“猎奇”等方式博取流量,尤其是在平台管理相对宽松的深夜时段,这类直播乱象更是频发。如此一来,也加深了公众对网络主播职业的刻板印象。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对网络主播的偏见,与部分企业、从业者的选择之间,确实存在一种互相塑造的循环因果。因此,社会舆论也表现出对“新职业”摇摆的态度:一方面欢迎多元化、拥抱新变化,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对新兴职业怀有质疑。
对许多学生而言,校招是他们第一次大规模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而学校和老师仍在身侧,为他们提供筛选与指导。校招不仅是就业市场的延伸,更是一种教育行为。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固然重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同样重要。高校组织者应当严格审核,防止含糊暧昧、容易引发误读的宣传出现。同时,也不必因噎废食,对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讳莫如深,不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态中去正确地理解:职业的尊严,不是来自博眼球的噱头,而是来自从业者的技术与内容。(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