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卷尺指哪修哪,深圳小哥两年多次反馈,都被‘秒整改’。”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这位小哥带着一把卷尺,每天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多次发视频反映市政道路缺陷。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成为全网热议的“多管局局长”。
在“卷尺哥”的视频中,不论是设计不合理的斜坡,还是占道的树木、松动的井盖,又或是随时可能掉落东西的危墙,通通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这些视频发布后,深圳市政部门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响应,问题被“秒整改”,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迅速解决。网友们在点赞“卷尺哥”较真的同时,纷纷感叹:指哪儿修哪儿,深圳主打一个“听劝天花板”。
“卷尺哥”的细心发现,市民和网友的点赞传播,市政部门的迅速行动,这种环环相扣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共治图景。这些看似微小琐碎的问题,恰恰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痛点,相关部门用“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的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深圳速度的新内涵。有道是,挑刺者常有,听劝者不多。恰恰是这种双向奔赴式的互动,既能激活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也倒逼治理部门提升服务效能,让城市治理从“被动解决”转向“主动作为”。
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手里有卷尺,心里有杆秤。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看“卷尺哥”的存在,更要看管理者的倾听和实干。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终究离不开“把小事当大事、把百姓事当要紧事”的同理心和扎实工作。“卷尺哥”的尺子,测的是城市治理精度,量的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