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据媒体报道,近日,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居民反映,当地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不允许中小学生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英歌表演也在其列。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回应,此系根据上级指示部署,锻炼身体可以,但不能参加“英歌队”,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如此断然“关门”,令人不解。任何一项传统文化活动能够一代代传下来,靠的就是推陈出新,靠的就是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如果按照汕头这样的部署,把孩子们都拦在英歌队外面,又该如何把英歌舞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舞蹈传承下去?强行隔断青少年与传统非遗的互动联系,无疑是因噎废食。
英歌舞融合了舞蹈、武术等动作,往往以行进式队列做集体巡游,行进过程中与围观密集人流亲密接触,加之表演时间长,确实存在拥挤、碰撞等安全风险。此外,每个地方的英歌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活,很多动作难度系数不小。比如,很多人沉浸在英歌舞排山倒海的英雄气势中,而这种英雄气,正是来源于演出者的翻飞跳跃、大开大合,来源于音乐、舞蹈、武术的融合。可以说,难度不仅与精彩程度匹配,也与风险相对应。
当地意识到英歌舞的风险,本该多拿出一些积极、主动的保障措施,孰料却只是“不允许中小学生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这也未免太扫兴了,不仅无益于非遗的传承,也不利于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遗憾。
很多人还记得,2024年,6岁小女孩庄恩琪在路边与英歌队演员大方互动,自信满满。她的走红,也让英歌舞代代传承被具象化了。人们在欣赏小女孩洒脱舞姿的同时,也感慨英歌舞的深入人心。而这些招式稚嫩却热情似火的新生代,也正是这项非遗传承不息的“火苗”。
事实上,如今在潮汕地区,青少年纷纷投身英歌舞的练习之中,众多“小英歌”已经成为文化传承和技艺创新的生力军。据媒体报道,在汕头潮阳区,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全区共有100多支英歌队、40多名英歌传承人、10多个英歌传承基地。英歌队的主力也是青少年。
其实,学习英歌舞与保障学生安全并不冲突。一方面,当地可以规划好中小学生参与英歌舞的时间、方式,比如只能在课余练习、不得参加商演,比如在构建英歌后备人才队伍上,不能诱导中小学生辍学等。规矩明确了,就有了行为边界。此外,在年节人流密集时,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关注关键动作的防护,杜绝踩踏等。
无论如何,这种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舞蹈,不仅蕴藉着除恶扶弱、匡扶正义等文化内涵,还与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任何无视这些价值的粗暴干预,都值得三思。(胡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