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夜幕降临,本该安静的大学宿舍,声音正从一扇扇虚掩的门后传出。架起的手机、补光灯、日常生活背景,将原本私密的宿舍空间变成直播现场。大三学生何赴(化名)高考之后开始直播,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直播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赚点“快钱”,二是享受和人沟通的过程。
直播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像何赴这样“勇闯”直播间的大学生时下已不在少数。然而,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出现,包括但不限于侵犯他人隐私、产生噪音扰民,以及因经验不足容易陷入MCN公司设下的种种陷阱等,诸如此类早就引发过关注和讨论。
其实,直播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不算是一个多么让人意外的现象。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形式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接受门槛远低于其他群体,再加上他们在表达能力和个人形象等方面也具备优势,更为踏入直播赛道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就业压力加大的今天,也有一些大学生将直播当作一种职场演练,甚至将之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所以,这种趋势本质上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适应。
当然,这里面带来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注意。像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宿舍内直播,如果没有较好的平衡,确实容易因为隐私问题、噪音问题等而产生纠纷。此外,若过度沉湎于直播,也可能影响到学业。就此来说,高校管理方确实有必要作出一些积极的引导,尽量帮助学生趋利避害。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虽然在大学生“直播大军”中存在,但未必只在“大学生直播”时才会出现。要知道,宿舍的空间更小,且大学生社会经验普遍不足,这必然导致一些冲突和问题会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频繁、更突出。因此,从对隐私保护的挑战,到相关权益面临的威胁,其实更是当前整个直播行业真实生态的一个缩影。特别是MCN公司的不规范问题,在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减少这类问题,更离不开直播行业的进一步规范。
应该说,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技能培养,还是赚点外快,大学生尝试直播,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媒介变迁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的趋势。另外,网络主播去年就已经是被国家认可的正当职业。所以,面对“大学生直播”带来的争议,与其过度怀疑、担忧,不如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平衡好利弊。
如高校可以考虑将直播技能纳入正式课程,通过组织专业的直播培训、讲座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一新兴工具。同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提高对不良机构的辨别能力及个人权益保护意识。而对学生自身而言,则也需要自觉把握好主业与副业的合理界限,确保基本学业不受影响。
总之,社会对大学生直播现象不妨抱以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不必过于夸大其中的问题,简单地禁止或放任都不足取,关键还是在于通过规范与引导,帮助年轻人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