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文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当前,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力量。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总量由47.2万人增至57.5万人,新招收博士后18万人,比“十三五”增长6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43.3%为45岁以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由45岁以下青年承担。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正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地位提升的系统性跃升趋势。不过,仍有潜在的短板与制约因素亟待克服。例如,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不科学,成长路径受限与资源分配不足,生活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如何破局,才能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水”充分涌流?
打破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的结构性壁垒。通过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创新,打破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资历、年龄与成果壁垒,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敢于当主角、勇于攀高峰、善于打硬仗。通过设立专属赛道,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精准扶持的可行方案。结合经费包干制,打破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刚性。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重塑评价体系,坚决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指标竞赛。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立科技情报员制度,利用大数据连接国家实验室等高价值成果数据库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天候捕捉产业痛点,对接成果转化。搭建共享性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供青年科技人才跨区域预约使用,降低项目早期夭折风险。通过专利作价入股,为青年科技人才将“知本”转化为资本提供通道。开辟科创板即报即审的绿色通道,将完成中期测试且年入1000万元以上的科创企业上市周期压缩至6个月,加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设立青年科技人才的专属科创基金,通过政府领投、市场跟投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例如,成都市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上百家机构共同发起未来产业投资联盟,吸引中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打造创新友好型生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年树立敢闯会创、挑战未知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价值观。鼓励各地出台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政策。在项目审批、政府服务、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友好型的政策设计。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产性服务业生态,聚焦制度、服务与资本维度,为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落地与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创新才智尽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韩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