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主任成文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在的这一“特殊”科室,曾因“姑息治疗”的名字让患者望而却步,“病人以为来了我们这里就是‘放弃治疗’,但随着大众理念慢慢转变,很多晚期癌症病人主动来看我们的门诊,主动要求住院,希望自己走的时候没那么痛苦。”随着报道的发布,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所医院里“学会好好告别”的特殊一课。
根据报道里医生的解释,所谓“姑息治疗”,就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标过度治疗,也不刻意缩短生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给患者适当加入一些抗肿瘤药物,让病人的身体感觉到舒服,让肿瘤在他们体内相安无事,也让病人有时间去坦然面对生命的日常。说白了,这是让患者能更体面地离去,让家人能够更坦然地接受。
这确实很不容易。死亡是一个人们一生都在准备、却似乎永远无法准备充分的结局。所有的生命,自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无法回避这个“悲剧”。但直至今天,恐怕人们还很难对此完全释怀、豁达。
这也让笔者想到了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坐公交去一个公园玩,一路上总是很开心的。但公交车会路过名为“肿瘤医院”的一站,车里车外就会看到一些病人,或是手拿X光照片,或是坐在轮椅上。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生命教育,但这可能就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生命教育:在一个通往快乐的旅程里,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
今天,医疗技术在进步,医疗背后的文明水位也在抬升。“姑息医疗”“安宁疗护”这样的理念已经兴起。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其中明确安宁疗护实践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这或许也是人类面向生命的自我和解。医学毕竟还没法达到包治百病的水平(或许永远也无法到达),医疗需要从治病到疗愈的转变。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减少病人和家属的痛苦,减少沉重心理负担的内耗,还生命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它让“好好告别”与“好好活着”同等重要,医疗在用另一种方式,让人们有勇气直面生命的另一面。
而这样的一堂课,恐怕也不应只停留在医院里,全社会都有聆听的必要,去理解、尊重并直面生命的全貌。
比如有一类新闻就很常见,小区门口开了一家殡葬用品店,遭到居民的集体抵制,一些商家甚至为此不得不停业。这或许也是一种思维的折射:死亡是可怕的,它必须从(我的)视野里清除殆尽。但这又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个问题:死亡无法避免,殡葬用品也有需求,如果哪都容不下,又要开到哪里去呢?
人们恐怕无法苛责这些居民,但医院里的“姑息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启示:理性的态度,不是把死亡驱逐出视线,而是敢于让它进入讨论。就像医生不再回避“告别”这个话题,社会也需要学会在日常中安放对死亡的理解。唯有当我们能平静地面对终点,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珍惜过程。
正像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向死而生”所提醒的,我们无法逆转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用人类特有的方式,让生命的每一天、每一个场景都有尊严有价值。人们对生命的温情,补上这另外一面,终究才是更完整的。(夏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