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康尼
最近,长江大学“种地吧”相关视频和文章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长江大学校园内,有一大片开垦过的土地,一众学子在田地里“挖呀挖”,劳作场面火热。视频配文称,“欢迎来长江大学种地体验生活”。
据报道,近期该校开设了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占地90亩,面向2025级全体本科生,共13个学院129个班级开放,是劳动实践必修课。每个新生班都拥有自己的“责任田”,翻土、播种、浇水、除草……同学们不仅要在田间地头躬身实践,还要学习农作物生长规律、记录劳动心得。学校为每个学院组建了由农林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团队,从播种到收获,为学生提供全过程技术保障。
劳动创造价值,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在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要求“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开辟校园一隅让学生“种地”,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劳动教育探索。如今,不少大学生都在城市中成长,很少有机会踏足乡村土地,不辨菽麦者更是大有人在。亲身参与耕作过程,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悟到其中的辛苦与不易,进而懂得尊重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参与劳作,给农作物除除草、浇浇水,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近来,“年轻人开始体验轻体力活”的话题引发关注,一些脑力负荷过重的年轻人,选择通过兼职做咖啡师、体验外卖骑手等轻体力工作,治愈自己的“脑力倦怠”。这其实就反映了人对于劳逸结合的深层次需求。
正如有学生所说的,每当面对学业压力和成长困惑时,去试验田看看,“看着幼苗每天长高一点,花苞慢慢绽放,会突然有一种松弛感。”热爱劳动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劳动过程本身,的确能给学生带来放松感受、“有付出就有收获”的正反馈,也能让人产生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而且,如今的劳动教育早已不是“埋头干农活”那么简单,不少高校都发展出了产教融合、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比如,在长江大学,大家种的菜,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营售卖,还会出现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其他开设“耕种”主题劳动课的高校,还会引入灌溉“黑科技”、引导学生在调研中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直播带货自己亲手种植的蔬果等。
如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传媒和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营销技能,从产品经理的视角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推广;农林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田间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实验室课题;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建立跨学科思维,找到不同专业间的对接点。
当然,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只有种地这一种形式,最关键的是能否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思维。未来,期待更多学校能够因地制宜,推出兼具趣味性、规范性和教育意义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在探索和学习中激发对劳动的热爱。(李康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