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金宇
据媒体报道,一家位于福建泉州的“四维成长基地”,专门招收青春期有“厌学、叛逆、网瘾”等有“成长障碍”的孩子,实际上却是体罚和虐待学生。2023年,14岁男孩小武在四维基地遭受了28天的虐待,造成左髋部重伤二级。2024年,该基地校长向某及三名教官先后被刑拘。2025年9月,四人因涉嫌虐待罪等被起诉,案件在晋江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机构的登记和主管单位是泉州市民政局,也因此让很多家长产生“政府办的,肯定正规”的感觉,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所谓“成长基地”。泉州民政局针对此事回应称,2024年便发现该机构“银行账户长期为0,没有活动迹象”,要求其关闭。但事实是,该机构仍然在招生运营,民政局“也不知道他们跑到晋江的村里建了这个基地”。
这也让很多人产生疑问——此类机构明明顶着官方认证机构的称号,为什么却能够逃脱正常的监管,直到发生恶性事件,被媒体报道、被公众广泛关注之后,才“浮出水面”?
此事暴露的,可能不仅是监管环节的缺失,更是监管责任分配的模糊。虽然此类“成长基地”打着“心理辅导”“成长教育”的旗号,但既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也不归卫健、公安系统管。这也是此类机构难以禁绝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类似性质恶劣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3月,一名14岁男孩在进入湖南株洲启航教育辅导学校10天后突然身亡,遗体头部、耳朵及身体多处存在伤痕,家属质疑遭受殴打虐待;去年9月,河南一名14岁少女在拓展营中遭遇体罚、虐待,后因身体电解质紊乱,历经一个月的抢救最终离开人世。
悲剧接连发生,这样的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要加强对此类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机构的监管,不能等到个案被曝光,严重后果已经发生之后才想到“亡羊补牢”。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防范与监管机制,尤其是要明确监管的责任分配。
因此,不妨全面排查那些以“戒网瘾”“心理辅导”为名而建立的相关机构,明确其主管部门与业务边界,建立准入门槛与退出机制。简单地说,这些机构到底应该归谁管,是时候说清楚了。而对存在虐待、体罚学生等行为的机构和相关责任人,也不能止于道德层面的谴责,而应坚决追究其刑责,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不让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把开办此类机构当作敛财的渠道。
还应该看到,此类机构之所以总有“市场”,也和很多家长的焦虑心态和错误观念有关。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并不应该被视作“洪水猛兽”。一些家长对此束手无策,求助无门,才会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缺乏正规资质却满口保证可以“矫正”孩子的机构上。因此,在提醒家长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同时,全社会也应该继续普及、宣传青少年成长的相关心理知识,帮助广大家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