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想办张电话卡,还要无犯罪记录证明,这合理吗?”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在线下办理电话卡时,被电信营业网点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更有甚者还需预存千元不等的话费。面对质疑,营业厅给出的解释如出一辙:“为了反诈”。那么,如此“加码”要求,真能有效防范诈骗吗?
不可否认,当前反诈工作的确形势复杂,任重道远。电话卡在诈骗链条中充当关键角色,通信运营商也在反诈工作中承担不小的风险防控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对电话用户提要求、设门槛。开展相关工作要恪守边界,不能将“反诈”异化为“反便利”,更不能借着“反诈”的名义就任性妄为。
说到底,“反诈”不是公共服务层层加码的万能借口。在没有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的背景下,动辄就要求提交某些“证明”,不仅是“看起来离谱”,更牺牲了民众的便利,还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其背后也暴露出了相关方面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僵化思维,以安全之名行懒政之实,更是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初衷。
理性来看,避免一刀切,探索更精准有效、科学智能的方式,让“反诈”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才是根本之策、长久之计。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