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据媒体报道,上海的魏女士今年8月通过某在线旅游平台提前预订了明年2月上海往返新西兰基督城的六段联程机票。然而,近日,平台却取消了她部分航段的机票。平台客服最初解释为“航司系统问题”,后改称“运价错误”,但航班实际仍在正常售票。
让魏女士尤其愤怒的是,近百名消费者与魏女士有相同遭遇,但处理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有人向平台反馈后成功恢复出票,有人获赔1000元,还有人坚持要求恢复出票却被平台直接退票且未获说明。
一趟充满期待的跨国多城旅行或将无奈搁浅,这样的结局当然让人心绪难平。而平台给出的解释前后不一,一会儿是“系统bug”,一会儿是“价格错误”,莫衷一是,错漏百出,很难让人信服。而协商不成直接强制退款的做法,则更是撕掉了最后一层“遮羞布”。
何以至此?航司系统会不会出现bug?机票价格是不是设置错误?这些当然都有可能。毕竟,数字时代,任何系统都不能保证百分百不出错。然而,当事人购票已两个多月,何以现在才发现价格过低?在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26年放假安排、史上最长春节假期“官宣”的当口强制给消费者退票,这不能不让人多想。涉中外多国6个城市的联程机票,总价只有6516元,确实非常便宜。而民航本身对市场反应敏感,这段时间春节期间票价已经上涨数倍,即使机票还在售,当事人也“无法原价买回”。
不仅如此,平台貌似“无辜”的表态,也让人难以理解。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机票因运价错误、价格过低被航空公司作废”,似乎平台方没有任何过错。不过,与航空公司沟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平台天然的责任。其作为航空公司机票的重要代售渠道,对入驻的航空公司有天然的把关责任,应守好“第一道闸门”。同时,消费者一旦完成购票,平台就必须履行与消费者的契约,不得单方面取消订单。若强行取消,也应当按照双方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票价受外部消息影响而涨落,本就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消费者果断在两个多月前购票,可能是“图便宜”,但这并没有脱离市场规则。而在如今票价飞涨的语境下,是否存在航司或平台方为了提价人为毁约的情形,包括当事人的发问——平台处理过程中是否遵循用户协议?强制退款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说法。
市场上敏感的除了价格之外,其实还有信心、信誉。近年来,多地均出现节假日机票、酒店因涨价毁约的现象,这挫伤了人们的消费热情。信誉之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毁掉却只需要一件事。当下,被强制退款的魏女士等人依然在自行维权,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说法。但面对强势、傲慢的平台方与航司,消费者的声音仍显得十分微弱。对此,有关监管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处理,不能让一张机票成为一笔“糊涂账”。
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必须有办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一味推挡或默不作声,并不是刺激消费的正确姿势。(胡栖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