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长江大学“种地吧”相关视频和文章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校园内,有一大片开垦过的土地,一众学子在田地里“挖呀挖”,劳作场面火热。据报道,近期该校开设了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占地90亩,面向2025级全体本科生,是劳动实践必修课。同学们不仅要在田间地头躬身实践,还要学习农作物生长规律、记录劳动心得。

劳动创造价值,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在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要求“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而开辟校园一隅让学生“种地”,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劳动教育探索。亲身参与耕作过程,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悟到其中的辛苦与不易,进而懂得尊重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
而且,如今的劳动教育早已不是“埋头干农活”那么简单,不少高校都发展出了产教融合、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比如,在长江大学,大家种的菜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营售卖,还会出现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如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自己的综合素养。
当然,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只有种地这一种形式,最关键的是能否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思维。未来,期待更多学校能够因地制宜,推出兼具趣味性、规范性和教育意义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在探索和学习中激发对劳动的热爱。(文字:李康尼 制图:金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