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乔金亮
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正成为很多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探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首次出现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
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不少县域面临单个村庄资源分散而整县整乡又难以精准施策的问题,有的乡镇面临某个村一枝独秀但其他村后劲不足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客观上要求突破单一村庄的局限,通过整合资源、一体推进、抱团发展,把相邻村屯从地理上的“好邻居”变为产业上的“好伙伴”,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延伸不够、资源要素分散等问题。
片区不仅是地理相邻,而且要产业相融。乡村产业既要有一定的规模,以便做大做强品牌、增强话语权,又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以免影响产业效益。这就要求,片区内村庄间在产品和业态上错位竞争,在产业链上协同合作,在多样性上分工互补,不内耗、不内卷,形成规模效应。可见,片区化推进的核心是以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为基础,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片区化推进,首先要打好产业基础,谋划产业合作。没有产业依托,片区恐行之不远。特色产业集群就是片区化的天然依托。有的片区围绕1个至2个优势主导产业,联村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统筹配套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直播电商、游客服务等设施。有的村庄已成为著名的画家村,吸引大量写生游客,但仅靠自身承载不了更多的餐饮和住宿,带动周边村落发展乡村服务业,恰能实现双赢。可见,要通过整合资源来实现产业抱团。
片区化推进,虽不改变原有的行政关系,但也强调体制机制创新,要有系统思维,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连片发展,协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起来后,要注重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例如,有的地方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联动,避免重复建设。有的地方通过“运营前置+强村公司”模式,统筹项目建设和资产管理。有的地方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特色文化资源,连片塑造整体风貌。
需要注意的是,片区化推进要讲求实效,不是为了片区化而分片分区,不能乱点鸳鸯谱。要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保持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主体稳定,实事求是划定片区,不能简单压指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顺应自然地理走向、经济发展趋向、人口迁移动向、人文情感倾向,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科学确定片区规模和覆盖范围。
片区化推进没有固定的模式,宜求好不求快,不宜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进度可以有快有慢,程度可以有高有低,完全服从于实际需要。各地要准确把握城乡结构演变新趋势、产业集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在以片区方式集中投入资源时,要兼顾所有村的公平,避免过度占用资源,力戒“盆景”现象。尤其不能违背发展阶段盲目融资、乱铺摊子,更不允许给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债务负担。
乡村兴,县域治。从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的视角来看,片区化有利于打破过去村庄“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发展、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体系。(乔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