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舒圣祥
近日,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将逐步关停旗下运营多年的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并将其全部功能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除中国银行外,已有多家银行陆续对旗下APP进行整合。银行APP正迎来一波密集退场潮:从国有大行到城商行,这场手机银行APP的“瘦身运动”已席卷十余家银行。
一家银行,多个APP,曾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既是由于数字化初期线上业务迅速扩张,导致银行热衷于大干快上将业务“搬”上网;也与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存在区隔有关:手机银行固然要有客户端,信用卡中心也要做专属入口,直销银行也需建独立平台,甚至理财业务都想开发一个独立APP。这种分散布局看似能实现“专业深耕”,实则陷入了重复建设的泥潭。每个APP都要投入技术开发、服务器维护和安全防控成本,却换不来与之匹配的用户活跃度。
殊不知,对用户而言,手机里塞满同一家银行的多个APP,既占内存,还要记住不同的登录密码,而且在各平台间切换办理业务也很麻烦,所谓的“专业化服务”反而成了冗余负担。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及时优化精简无疑是降本增效的务实之举。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的APP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这场并非偶然的银行APP精简浪潮,是监管利剑出鞘后的合规回应,更是银行业告别数字化焦虑的理性回归。金融数字化的核心是提升效率,而非制造壁垒;客户端的价值在于优化体验,而非彰显规模。那些曾经仓促上线的APP,如今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检验下完成退场,既是理性的,也是必要的。
从消费者视角看,银行APP的“多”从来就不等于“好”。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功能雷同、必须重复注册登录的APP,而是一个能够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平台。反过来,面对当下的银行APP精简潮,用户真正关心的,也不是银行删了多少个APP,而是整合后的服务是否真的能够变好。要知道,优秀的服务创新从来不只是技术堆砌,而是对需求的精准洞察。
银行APP,要数量“瘦身”,更要服务“健身”。银行APP的精简潮,理应成为服务升级的新起点。这场“瘦身运动”的最终评价权,永远掌握在普通用户手中。不能只做数量“减法”却忘了做价值“加法”,更不能把整合关停直接变成服务缩水的借口。对消费者来说,能否获得更便捷、更个性、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才是检验银行APP精简成败的关键。冗余的客户端被整合后,节省的资源更该用在刀刃上,给广大银行客户带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舒圣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