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一陵
人口形势的变化会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的待遇在过去几年不断提高,还有提升的空间吗?日前,《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图书发布会暨国家教师发展调查数据(首期)发布研讨会在沪举行,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四部报告系统回应教师发展核心议题,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生人口下降引发的学龄人口总规模缩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身处其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群体首当其冲,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全新挑战与转型机遇。幼儿园学龄人口自2021年起率先进入下降通道,部分区域出现幼儿园因生源不足而关停的现象,幼儿园教师面临分流压力;小学学龄人口也自2024年开始下滑,小学教师队伍的“过剩”压力逐渐显现。按照人口变化趋势,未来数年内这两个学段也将迎来学龄人口负增长,届时教师岗位的“过剩危机”将进一步传导。
当学龄人口减少,学位供大于求,教师的出路在哪?一些地方推出了教师退出机制,一些地方采取了分流举措,无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师职业被视为“铁饭碗”,这也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如果简单将专业人员分流到其他非专业岗位,不仅会削弱教师职业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还会直接冲击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导致优秀教师流失。
要看到的是,学龄人口下降的危机背后,也暗藏着教师队伍从“数量充足”向“质量优良”转型的政策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OECD国家小学、初中“师生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4和1:13,均优于我国现行标准;从班额角度看,我国小学和中学的平均班额分别为38人和46人,而OECD国家的均值分别仅为20人和23人,差不多只有我国的一半。学龄人口的下降无疑为我们降低班额标准,探索小班化教学提供了机遇。更小的班额、更高的师生配备标准,也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人口形势、参照世界教育强国水平,及时进一步降低班额标准并调整教师配备标准,应该纳入政策议程。通过统筹调配师资、优化教师管理模式,让存量教师转变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发展高质量的教育,要靠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而薪酬保障则是实现“稳定”“高质量”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政策目标,已于2020年底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实现;而且,公共财政支出中教师工资福利占比从2012年的41.1%提升至2021年的67.38%,教师待遇提升有目共睹。但相对而言,教师待遇仍然存在相对偏低的问题,影响了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幸福感。在强调“投资于人”的背景下,尤其是各地各校办学硬条件已经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优化教育投入分配结构,让财政投入进一步向“人”倾斜,既具备现实可能性,也势在必行。
人口变化新形势下,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绝不是负担,要警惕以“缩减编制、分流裁员”应对学龄人口下降的简单方式。抓住机遇,通过政策优化与资源统筹,充分释放教师队伍的育人价值,便能将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教育升级的机遇。(李一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