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据媒体报道,广西财经学院打算开设“打呼噜宿舍”,消息传出后,网友广泛点赞。记者致电该校,工作人员确认此事属实,相关通知已于近日下发。“打呼噜宿舍”规格和普通宿舍一样,都是六人间,有需求的学生可以报名,若入住后感到不满意,也可申请退宿。不少人留言“这学校我想要”“建议全国高校都学起来”,有人回忆自己住宿舍时饱受室友打呼噜的折磨之苦,要么忍,要么戴耳塞,实在不行只好搬离。
四间宿舍,每间六人,满打满算也只涉及到24个人,但是,这个举措引发的共鸣却是广泛的。宿舍里,由打呼噜引发的矛盾与争执并不少见,只是一般被认为是小事。过集体生活,就一定意味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需要彼此适应和包容,而打呼噜并非主观故意,被影响的人除了自己想办法,很难提出别的要求。
传统高校宿舍管理更多关注的是秩序、安全和卫生,所以,对于学生之间的一般矛盾不会专门干预。可是,长期影响睡眠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对于睡眠浅、神经较为敏感的人。生理差异当然不能道德化,打呼噜的人也不应该被标签化,但广西这所学校的做法却弥补了管理方的缺席,其承认个体差异,承认安静睡眠是正当需求,并且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当然,具体的措施还可以再讨论,把打呼噜的学生集中起来可能未必是最佳办法。大众通常认为,把同类放到一处彼此不影响,但睡眠科学表明,每个人的呼噜模式不同,有人持续低频,有人突然高声;打呼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肥胖,有的是因为气道狭窄,有的是鼻子、扁桃体的问题。这意味着把不同类型的打鼾者放在同一间宿舍,不仅不能互相抵消噪声,还可能形成新的互扰。而且,不要只看到打呼噜的人影响别人,事实上,他们自身的睡眠质量也需要关心。大量研究显示,越是打鼾严重,越容易在夜间频繁醒来,很难进入深睡期。因此,把打呼噜的人凑到一起,未必能解决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要赞许宿舍人性化管理的创新举措。要知道,学生的睡眠、情绪、身体感受与学习状态紧密相关,而宿舍就是影响这些因素的最直接场所。一个学生能否拥有舒心的校园生活,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心理稳定和集体归属感。因此,“打呼噜宿舍”的意义,并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而是推动高校进一步思考:高校如何真正包容差异?如何让制度提供更多的服务可能?高校管理的现代化,也许就是从这样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开始的。
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不少高校探索差异化宿舍管理。比如,有的高校在入学时发放问卷调查,整合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大数据作为分配宿舍的依据;有的高校则通过线上智能系统,高效收集并及时解决师生校园生活问题;还有的高校开展学生宿舍自治试点,宿舍值班、卫生保洁、安全检查等全部由楼栋学生自己负责。而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新建和改建宿舍时,把空调、洗浴、洗衣等设施当成标配,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舒适度。高校宿舍管理正在从“统一标准”转向“理解差异”,从“强调纪律”变为“秩序与服务并重”。
当高校从过去的被动调解转向主动服务,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支持;当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他们不仅收获了更好的生活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尊重差异、体谅他人、与不同个体共处。这个教育过程,正是高校育人体系中最日常、最润物于无声的一部分。(马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