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广江
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无锡市民钱先生向问政江苏反映,自己开车时嘴里叼了一支牙线棒,却莫名收到一张处罚单,违法行为是“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受到警告处罚。11月12日傍晚,无锡宜兴市交管部门表示,经复核,当事人的行为未实质性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原认定确有不当。目前,已依法撤销,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同时将进一步优化执法审核流程,提升对交通违法认定的精准性,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罚单虽被撤销,但此事的发展过程及其引发的热议,值得关注和深思。
钱先生开车途中觉得无聊,便将一支牙线棒叼在嘴里,却因此收到一张处罚单。虽然处罚只是警告,并未罚款或扣分,但他仍觉得委屈:叼牙线棒怎么就妨碍安全驾驶了?有意思的是,执法部门内部对此也有争议。无锡市12123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叼牙签属于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且不可申诉;无锡宜兴市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也称,叼牙线、牙签,或嚼口香糖,均属违法行为;江苏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工作人员却表示,手没离开方向盘,正常开车的话,叼牙线棒不算违法。
执法的目的不是开罚单,而是守护安全。法律赋予的判定空间,本该用于综合考量行为风险,而非随意扩大违规边界。如果对低风险行为过度反应,不仅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还容易制造焦虑情绪,让驾驶人无所适从。
相关部门最终撤销处罚的理由——“未实质性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恰恰点明了“妨碍安全驾驶”的评判关键。接打电话之所以被明令禁止,是因为其必然伴随单手操控、视线转移等连锁反应。正常开车时嘴里叼一根牙线棒,其风险等级显然不同。仅凭静态照片就作出判断,这种“看图说话”式的执法,既缺乏证据链支撑,也偏离了立法本意。
相关部门知错就改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从源头避免类似争议。正如专家建议,不妨将“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清单具体化,明确高风险动作与低风险的区别,让执法者有章可循。对边界模糊的行为推行“教育优先”的阶梯式管理,或许比直接处罚更能达到效果。此外,在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时代,更需警惕“算法一刀切”取代人工研判。机器识别可疑行为后,应有充分的人工复核机制,避免将正常举止标记为违章。
当然,撤销处罚不等于鼓励开车时叼牙线棒。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驾驶人都应自觉避免。现实中,一些司机在开车时往往有嚼口香糖、喝水、抽烟、吃东西等动作,这些行为貌似风险等级不高,但实际上也埋藏着隐患,一旦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完全可以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此次事件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精准执法,还在于凝聚安全驾驶共识。换言之,该从中汲取经验的,既有执法者,也有驾驶人。(陈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