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静
“娃虽有奶香,你却有异味?”“你这个长短腿好明显!”“你看骨盆被撑开了都是歪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新手妈妈,既要面对产后身体的脆弱,又要适应身份角色转换,迎接周围人的期许和家庭责任的压力,再看到上述暗藏贬损的广告语,焦虑压抑的情绪怎么可能不加重?
近日,央视网揭露了一场“围猎”新手妈妈的骗局。据报道,产后第三天,一位新手妈妈就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社区合作的公益机构”,免费上门检查身体,解决堵奶等问题。实则是不法分子冒充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以提供上门产后康复服务为由实施诈骗。
除此之外,更有不少美容会所、月子中心,把本来医院用于治疗严重骨盆问题的医疗项目,包装成每个妈妈都需要的产后康复项目,在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行医。
这些骗术套路没有多少新意,无外乎制造焦虑与恐惧,钻女性产后情绪不稳定、判断力下降的空子。现实中,新手妈妈在身份转变之下,渴望被看到、被认可,却往往被寄予了更多期待和需求,种种说不出口的压力,最后都可能转化为对身体恢复状态的不满。
相较于以往,产后抑郁、状态不佳,如今不再被视为是一种“作”。公众对生育损伤有了一定认识,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产后修复,这本身是一种进步。然而,恰恰是在“有认识但了解不到位”的阶段,种种骗局和乱象最容易探头。
对受骗女性而言,遭遇的不仅是财产上的损失,更要面临健康受损的潜在风险。据媒体报道,因不正规产后康复造成身体损害、下肢残疾的受害者同样存在,还有不少人被迫陷入纠纷与官司之中,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骗子得手的终点,是抓住产妇的需求与焦虑;骗子得手的起点,是产妇妊娠信息的泄露。可以说,如果没有精准到人的“骚扰”,这条堪比电诈的产业链根本无法兴风作浪。
近年来,倒卖新生儿信息的乱象愈演愈烈,孩子刚建好档案、刚出院、产妇还在坐月子,推销电话就已经轰炸过来了。“孩子满月照拍吗?早教课上吗?保险买吗?推头吗?洗澡吗?奶粉试试这个牌子吧?”
在社会日渐重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当下,为何产妇和新生儿信息总在裸奔?正如网友所言,对于犯罪分子来说,那不是信息,而是钱。唯有筑牢信息保护防火墙,树立产妇信息保护网,才能隔离骗子伸向新手妈妈的黑手。
就个人而言,举证能力较弱,维权成本高、难度大。这就需要执法机关提升执法力度,加强主动摸排,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网络贩卖信息黑产。
有专家指出,多头管理导致谁都不管的现象,也是不少维权行为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涉及非法行医归卫健委管辖,而普通消费纠纷则属于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因此,在堵住信息漏洞,让骗子不再骗得“容易”以外,还要填补监管真空,解决权责不明、受害者维权无门的困难。
就此来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务必从尊重产妇、保护产妇开始,针对产后康复等具体领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标准,为此类服务划定管理红线,避免相关机构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术躲避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大道不畅,小道必猖”。打击乱象的同时,正规医疗和科普力量的介入,也同样不能缺席。新手妈妈需要补上科学产后修复这堂课,医院、社会组织、监管机构,更应该补短板、查漏洞,成为产妇的坚强后盾。(林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