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9月,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服务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提供服务的人可以陪老年人看病、聊天、遛弯、买菜,还可以给老年人“撑腰”、调解矛盾,成为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的“依靠”。

以商业视角观之,陪伴作为家政服务的一种,当然可以成为“购买型”服务;以情感视角观之,陪伴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当然可以成为老年人的一种依靠。这一服务折射的是老龄化背景下无法回避的、向外寻求“养老助力”的趋势。
一方面,老年人对于“外包儿女”的需求不容忽视。2023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达22.57%,这暗示着相关的服务缺口和巨大市场。具体到现实场景中,儿女不在身边、儿女分身无术、自理能力渐渐失去,都是老年人另寻“儿女”的原因;另一方面,成为“外包儿女”也是一种需求,各种试图提供服务的人,远远多于寻找服务的人。可见,对“外包儿女”客观、包容看待,是对世间冷暖的应有关切,是对人心交融的应有推动。若是“外包儿女”能形成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营造新的行业“风口”,不也是好事一桩?
任何市场化项目的规范运行都是必要的,毕竟,安全性、透明化,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则。一些老人和“外包儿女”有意改变按次付费方式,变为平日里“不让年轻人吃亏”式的资金润泽,从侧面反映出保持人情味、可信度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老人和“外包儿女”在多年陪伴中形成的信任感,更成就了传统礼仪语境下的双向奔赴。
因此,对于此类新兴业态,不必事无巨细、过急过躁地提出限制性要求乃至反对意见。只要对相关业态保持密切关注,划定诚信、安全等必要的底线并尽力厘清模糊地带、消解争议地带,避免其“野蛮生长”,就已足够。至于这一新生事物向何处去,市场和社会参与者自然会给出答案。(文字:伍里川 漫画:郝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