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敏飞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称,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此事引发争议。11月15日,媒体记者从涉事学校获悉,学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
近年来,学校过度收集家长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前,广东深圳一幼儿园曾调查学生家房屋户型、四川一小学面试时要求家长携带学历证书,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看似“常规”的信息收集,背后却藏着一条从学校教育到社会阶层的隐秘链条。在这些事件上,学校常以“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等教育理念为名,打的却是摸清家长底细的主意。
学校为何如此执着于对“家长资源”的收集呢?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表态都很冠冕堂皇,如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参与校委会建设、更好地因材施教等,但这些理由一般都难以服众。更大的可能,还是一些学校对家长社会资源的渴求,试图通过形形色色的摸底,筛选出“能为自己所用”的学生家长,在无形中给学生进行“划分”。这一做法,不仅侵犯家长的隐私,更涉嫌损害教育公平。
过度摸底“家长资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孩子来说,一旦学校因为不同的家长资源而区别对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对学校来说,教书育人才是本职工作,若是偏离了这样的初心,被功利主义侵蚀,学校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对全社会来说,教育公平是重要一环,当孩子接受教育还要比拼家境时,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冲击。
由此观之,杜绝类似事件迫在眉睫,这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则,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不能任由类似“摸底”行为继续横行,应建立必要的“负面清单”制度以及“黑名单”制度,以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二则,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好“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三则,对各相关部门来说,也应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并适度向落后地区倾斜,确保各地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从源头上压缩“学校攀附家长”的空间。
叫停摸底“家长资源”是必须之举,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性反思。唯有让“有教无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公平的机制贯穿始终,才能让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龙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