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之朱
据总台央视《焦点访谈》报道,11月3日,记者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花费155元下单一棵地理标志产品“胶州大白菜”,不过,一路溯源追踪并请专家甄别后,发现这就是一棵9毛钱一斤的南方大白菜。
记者进一步核实发现,类似“套牌”的“胶州大白菜”在电商平台还有不少,其多是由无货源店铺卖出,却由其他货源商家发货。源头发货人都是正常售卖,而到了无货源店铺卖家那里,就把普通白菜包装成正宗胶州大白菜以赚取差价。这些卖家直接打出地理标志产品的旗号,让人真假难辨。
9毛一斤、三四块钱一棵的大白菜,来回倒腾两次,就摇身一变卖出了“天价”,成为人人追捧的地理标志产品,消费者食用时甚至可能会数着叶片精打细算,这也太荒诞了。若不是记者调查曝光,一般老百姓恐怕还被蒙在鼓里。
如此倒手腾挪,让人惊讶,也让人感慨于时下互联网卖家套路之深、之“神”。在这些人眼中,地理标志产品不过是“套利”名头,而信任地理标志产品的消费者,则是不折不扣的“冤大头”,自愿为其疯狂的近百倍溢价买单。
在变身“胶州大白菜”的销售链中,众多无货源店铺属于关键环节。这些店铺一头欺骗消费者,供应“赝品”;一头压榨源头发货人,获取高额利润。这属于不折不扣的“中间商”“掮客”,他们利用信息差,随意编造谎言,肆意包装产品,疯狂赚取价差。
本来,通过适当包装,利用信息整合赚取差价无可厚非。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本身就有价值,无货源店铺真能擦亮品牌,也算得上是知识营销、信息营销。
但任何营销都应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一者,营销和产品必须合拍,不能货不对板,更不能公然售假。把普通大白菜当胶州大白菜卖,这就是欺骗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再者,营销可以有技巧,却不能虚假宣传。明明不是地理标志产品,却挂羊头卖狗肉“套牌”销售,也涉嫌侵犯正版胶州大白菜的知识产权。
当然,可能在那些无货源店铺看来,为了一棵大白菜较真,维权成本过高,一般人不会出头;而考虑到胶州大白菜属于地方性品牌,也缺乏具体的人或单位主张权益,这才使其愈发肆无忌惮。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地理特征和独有性,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有2544个,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已核准7402件,相应专营商家总数近3.3万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且连续多年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措施却有待完善。尽管已有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或者专用标志,但现实中,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却处于无保护主体的尴尬境地,像这些年愈演愈烈的“洗澡蟹”就不断挤占品牌蟹市场。
此外,一些地方也往往会以打造某种农产品集散地的方式,多源头进货,从而冲淡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成色。
凡此种种均表明,是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了,比如严格建立统一标识、溯源查询等方式,同时也要打击假标、套牌、加价的产品。只有保护好地理标志产品,才能守护一方特色产业。(龙之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