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在北京采访多位生鲜配送员了解到,与一般的外卖餐食相比,生鲜类订单的货物往往体量更大,有的订单甚至重达30公斤,逢年过节更是“货物挂满车头”。然而,货物量增加却伴随着单量减少、危险性增加等风险,影响生鲜配送员的道路安全、劳动报酬。部分生鲜配送员直言,由于收入与送单量挂钩,单趟配送时间被动拉长、配送效率降低,均对收入有影响。
按件考核是生鲜配送平台的通用规则。这种考核方式的初衷是体现多劳多得,好处是便于量化统计,数据上显得非常清晰。在过往大件数量并不多的情况下,这种考核机制具有简便性,考核成本也较低。然而,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和习惯的转变,大件生鲜进入配送单的频率和占比明显增加了。配送员经常要配送重达几十斤的米面油、饮用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按件考核,已经不能适应配送行业的新生态。换言之,这种考评方式已显落后。
首要一点,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实则暗藏不公平因素。生鲜配送平台按件计费而非合理区分重量或体积,对配送员来说,大件订单占用更多空间和体力,却获得与小件同样的收入,明显存在付出与收获不匹配的情况。而在这种考评机制的倒逼下,配送员要想多挣钱,只能在单位时间里尽量提高送件数量,以此弥补收入缺口。可是这样一来,车载货物的重量和体积过度增加,无论对行车安全还是配送效率来说,都会造成巨大影响。
众所周知,人的每日负荷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追求送件数量,必然造成劳损,引发健康忧患。这对配送员个体和配送平台而言,都非常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普遍感知的集体性困惑。正如专家所言,生鲜配送员群体面临的道路安全、体力消耗、劳动报酬等情况,本质反映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计件薪酬支付方式和系统考核要求导致的系统性困境。
提醒生鲜配送员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为了增加送件数量而“冒进”,确实有必要。但要消解这一困境,给予劳动者更合理的薪酬待遇,并保障他们的工作安全,平台才是关键角色。尽管平台并没有逼迫配送员“多干快送”,但平台的派单机制和计价规实际上扮演了“指挥棒”角色。生鲜配送员为了增加个体收益和避免在平台考核体系中“垫底”,不得不加量配送——此间的道理,与“困在算法中的外卖员”如出一辙。因此,“解铃”之责落在平台身上,平台应当及时关切生鲜配送员的痛点和难点,主动优化派单机制,建立起安全优先的考核机制,合理控制送单量和时效,避免变相鼓励超量配送。其间的重点在于,下决心打破长期固定不变的按件考核模式,实施既考虑数量也考虑配送难度、成本的考核机制,从根源上为配送员卸包袱。
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平台自觉。对此,行业协会要积极牵头制定配送行为规范,推动形成行业共识,包括交通管理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在内的多部门也要针对当前不合理的配送机制及时干预,引导行业升级和更新配送标准。
2025年,外卖行业在强化外卖员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监管部门介入整改,平台和骑手共同参与、共同博弈的结果。对于生鲜配送机制,也应当通过更多关注和规范,使其更完善、更人性化。(伍里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