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期待“确定性”, 但技术突变总是在打破确定性。虽然从宏观看,技术进步不必然带来高失业率,但人们都容易把自己带入马车司机的角色,惊恐万状地看着横空出世的汽车。而新技术能否出现、何时出现、在哪出现,也是难以预计的。ChatGPT所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如果追溯起源的话,早几年前各大品牌的手机里就植入了类似的模块,人们甚至都开始忘了它的存在,使用率并不可观。
现实世界的发展总是会带来很多意外,颠覆认知的画面总是会不断出现,文化与艺术,也可能变成代码与符号,变得虚无缥缈却又无所不在。可以想见的是,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藏品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让人大惑不解的景象。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从实践中去找到解决办法。但没必要再以一种孤高的、传统的、充满优越感的姿态去俯视新生事物,每一次技术变革、审美重建,总会带有一点头脑风暴的眩晕感,人们应该有这个准备。
不仅是深圳,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都密切关注着市场主体。3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上海银保监局表示,加大因疫情短期经营困难企业金融保障力度…… 市场主体是决定市场活力的重要一环,民众生活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市场活力影响。
一些企业在政府持续加码出台帮扶支持政策后,依然反映成本压力大、经营困难大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新的下行压力,以及包括疫情在内的多种困难挑战增多。事实上,经过连续多年的减税降费,202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15.1%。从这个指标来看,中国企业的宏观税负已经实实在在减轻了很多,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对于“山寨证书”,再怎么严打都不为过。正如人社部发文所称,超出办学许可范围或无办学证开展培训;非法颁发或伪造证书,甚至不培训或培训走过场直接发证;恶意终止培训、抽逃资金等行为,都将被彻查处理。而将这些违规行为的“操盘手”纳入“黑名单”,也向市场和社会传递出鲜明的信号。严苛治理之下,“山寨证书“的膨胀或不复存在,不过其膨胀背后的社会声音和需求值得正视。“考证躺赚”的泡泡要戳破。
其实“第一学历”的概念已经被证伪了,在2021年9月,教育部已经公开回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社会约定俗成,制造一个“第一学历”的概念。不仅如此,还制造了一个“双非”的概念。这些概念当然不正规,但语义倒很好理解。从规范性层面可以否定这些词汇,但没法否定它们的广泛存在——升学、就业的时候,这些概念的存在感有多强,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上频出大手笔,展现了大国格局和担当。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夯得实,经济发展就更有支撑,民生福祉也更有保障。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诚然,优化经济结构,该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就不要犹豫,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不要迟疑。结构优化,可能带来阵痛,但是不优化就会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