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需要怎样的地标建筑
有媒体报道称,苏州地标建筑东方之门因资金紧张再度推迟了竣工时间,这也是“织”了10年的“秋裤楼”又一次推迟交付。此事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担心,东方之门或将成为烂尾楼。不过,现代快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工地施工仍在正常进行,开发商苏州乾宁置业回应称,项目一切正常,最快年底可竣工。(4月25日《现代快报》)
显然,开发商的回应,未能彻底打消公众对东方之门成为烂尾楼的担忧。社会公众对东方之门的成见,并不只是资金紧张推迟交工的层面,联系到此前方案出台后立即被嘲讽为“秋裤楼”的背景,自然便能体察到社会质疑的核心——这座造型奇特的大楼,如何与苏州这座城市共存?
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除了资金的运作和其该有的商业价值外,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地标建筑的审美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需要相辅相成。从这个维度看,地标建筑的一个原则,不外乎就是实用与审美的兼顾,文化内容的表达与审美的趣味,能直接反应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以及市民对城市情感的提升。对江南文化的代表城市苏州来说,虽然开发商表示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水陆城门创意,但一眼看过去,“东方之门”显然离公众的想象太远。
地标,作为反映城市文化的建筑,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要靠历史的积累、时光的浸润自然形成。就像学者冯骥才所说,一个城市的地标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应该像历史人物一样,经过时代考验,能永久存留在人的心里。依照这样的标准,这个世界独有的生命之环,是否属于创新过头,是否考虑过这个城市传统的继承?
而这些,岂止是“秋裤楼”带给苏州一地公众的感受?纵观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疾,古今中外未尝有过。其中存在很多自我相悖的行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央政府号召节约能耗和材料,各大钢厂纷纷迁出城市以图还城市一片蓝天的时候,却看到一个个展示性的巨型建筑、为求奇特造型而耗费十倍甚至二十倍的用钢量。
在这种背景下,不止是各地频频被曝出丑陋的摩天大楼,有很多城市景观,都强调气派、装饰的形式美,包括轴线式的景观大道、大型礼仪和纪念广场,纪念性、符号性建筑,附庸风雅的华丽雕琢,大型展览性公园的建设,诸如此类。从这些大规模、不考虑与当地文化协调的建造冲动来看,人变成了观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美化工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破坏,机械式的城市手术,伤害城市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而缺乏城市更新的有机性;地方精神的湮灭,机械的、几何的、模仿的形式,与城市历史文脉和有机结构格格不入;虚势与浮躁,不靠长期实在的艰苦努力来根本改变城市面貌,而只求表面化妆的短期行为,只能给后来的城市改造带来更大的困难。于是,这些奇怪的摩天大楼、城市景观,只是在不断强调着纪念性和展示性,以牺牲公共属性的功能,以逆反大众审美而呈现出“张扬”、“炫目”、“独特”成为唯一追求。
我们过去常常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当丑陋奇怪的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的环境生态日趋恶化,所有的生活诗意,被严重的雾霾所遮蔽着的时候,我们的城市生活是否是美好的?
进而,回到“秋裤楼”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一座地标建筑的最终认可,或许需要时间来进行争论,可无论如何,历经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磨合之后被认可的建筑,不是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一种简单组合,而是需要与整个城市格局的搭配,需要与城市文化的契合,更需要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认同。
甚至,我们需要城市的建造者来回答:一个城市究竟该如何规划,才能在这深情的土地上更好地成长,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一个建筑究竟该如何设计,才能让我们的周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马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