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没有“无用论”
根据教育部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考生数量为939万,而计划录取的人数则有698万人,录取比率超过了74%。不过,似乎每年高考结束,“读书无用论”会随之席卷而来。甚至,有媒体列出外国学生眼中的“读书无用论”。
进而,很多人从读书无用论,顺势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上大学有用吗?原本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大学的开放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不一样。但近年来,很多人喜欢用一笔账目上的投入收益比来回答这个问题。
比如,有人这样计算,读4年书花8万,如果打工至少挣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可能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纯粹脱离现实的计算方式,但现实中这种考量并不是毫无意义。去年成都一个女孩考上一所本科高校,她的父亲便是如此,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女儿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上大学真的意味着浪费资金、浪费精力吗?在一切都标有价钱的教育体系里,上大学无用论是以经济收入和就业前途为标准来衡量的。的确,仅以经济上的收支来衡量上大学是否有用的话,现实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高额的教育开销,已经难以保证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足以养活自己及一家人的工作。随着多年来的大学扩招和社会阶层固化,高等教育正在迅速丧失其作为中国社会平衡器和安全阀的作用。原本这个安全阀可以让贫穷但有天分的年轻人有机会脱贫,但现实对很多人的告诫是,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这是很多人关乎上大学浪费钱和读书无用论的逻辑路径。问题是,上大学只是读书的一个环节和时间段,这里的读书无用,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读书范畴,与真正的读书范畴的外延还有很大距离。上大学浪费钱,并不是读书无用论最有力的证据。更何况,这样的想法仅仅是从经济收支角度进行的考量。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根本没有“无用论”这一说法。自古就有“开卷有益”之说。读书,是为修身济世明理,它的外延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读书并非只为一个经济收入的功利目的。读书无用论无疑是错误的。
澄清这样的逻辑陷阱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读书无用论。其实,除了功利的上大学无用论外,更重要的是上大学所读之书是无用的,这才导致了上大学无用论的出现。这里有两个因素,上大学读的专业书籍与社会严重脱节,而为修身明理济世所需读的书,在大学及大学课堂上读到的可能性不大,它们更多地来源于个人在生活中的阅读选择。进而令人们产生一种认识,读书不一定要上大学,因为上大学可能没用、上大学读的书可能没用。
关于上大学(读书)是否无用的讨论,应把焦点放在大学所读之书是否有用上,而非简单从经济收入来划定读书是否有用。倘若“读书无用论”的视角仅仅从金钱的投入与收益出发,那么“大学无用论”便是能够理解的,因为读书不一定要在大学里,一个人的成才也并非一定要通过上大学才能实现。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给人们提供各种上升、成功和成才的渠道。无论怎样,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成才或许未必要上大学,但读书一定有用。(马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