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想斌

景区怎样收费才不会挨骂

  随着十一“黄金周”临近,全国不少知名景区的门票“应声而涨”。其中,丽江玉龙雪山由105元涨到130元,广东丹霞山由160元涨到200元。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

  景区频频涨价的消息,骂声一片。但实际上无论是景区主动涨价,还是公众舆论的声讨,都都绕不开同一个问题:景区门票为谁而收。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随着社会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去景区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休闲的趋势。这必然会增加景区的负担,对景区的损坏也无可回避。于是,一些景区就会以景区维护的名义,进行价格调整或者从原来的免费步入收费,把原来低门票的价格抬高。

  换言之,我们不能单向的认为,景区一直免费才是好的,景区涨门票就是敛财,合理的收费让景区设施维护的更好,对各方都是好事。但从去年凤凰古城、昭化古城收费,到今年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引起的热议,我们看到,公众的质疑并不在于景区是否该不该收费,并不在涨价多少,而是收费涨价是否具有合理性。

  要讨论景区收费的合理性,我们就必须先理清景区究竟是谁的景区。如果景区都是私人的,纯商业运作,就像迪士尼、欢乐谷那样,要不要收门票,要收多少门票都是商家依据市场的竞争来形成的,我们无由抱怨。然而,像国内很多景区,一个不可忽略也无从更改的前提是他们始终是国有资产,属于全体纳税人,其公共属性决定了景区门票不能安全依照市场化来定价,亦不能像现在这样政府说多少就是多少的行政垄断化定价。

  如今,我们在这些景区收费争议的背后看到,公共资源的国有垄断。由于绝对垄断带来的对社会福利的偏离,于是在争议声中,人们希望找到一个合理的管制价格降低社会支付成本,从而使得公共产品社会效益最大化,增加社会福利水平。

  进而可以看到的是,景区的属性决定了景区这类公共产品的定价原则——所追求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样,也决定了景区定价不能是政府单方面来决定的,从公共产品产权归社会公众来说,必须让社会公众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定价之前召开听证会,让社会公众来讨论,该不该涨价,如果该涨价又需要定多少才合理。

  而这一切工作进行的前提,则是景区经营信息的公开。让一张门票背后,哪些属于公共财政承担,哪些属于社会公众承担,哪些用于景区人员的工资福利,哪些用于景区设施的维护,一切都有个明确界限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公众的价格听证,同时建立对景区收费的监管,如此景区是否收费,收多少门票,方能有一个让社会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也由此进行的门票,才能让公众看到,门票是为了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收取的。

  如果景区涨价依照这样的逻辑,能够完成张倩前的各项准备,估计百元门票也不会引来如此多的非议和不满,以及抵制。可惜的是,所有的常识与秩序遭遇现实后总会错乱。国家把风景区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但一些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却把它们仅仅作为旅游资源,把自己看成了景区的所有者。于是,以收费“养景”为名,行收费“养人”之实,大部分的景区门票收入并没有用在景区维护上,或成为“职工工资福利”,或像此前引发争议的凤凰古城,收费只是为了背后运作公司上市做准备。

  于是,站在公共资源被私化的立场上,景区门票在黄金周来临前大涨,挨骂是必然的。(马想斌)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