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想斌

为什么不接受贾玲的道歉

  因贾玲在作品中恶搞花木兰,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7日刊发公开信,要求她及剧组公开道歉。7月18日晚,贾玲在微博以“辜负大家,对不起!”为题发文道歉。

  道歉似乎获得了不少人的掌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艺人。话说回来,当争议发生在艺人身上,如何处理都是自己的权利。只是既然包括贾玲在内的很多艺人,都会选择公开道歉,而道歉的对象亦是公众,那么作为公众的一员,有人乐于看到艺人的服软,自然有人就不愿接受艺人的不堪。

  别的暂且不说,就以贾玲演绎的花木兰来说,一个正史中查无实证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容得了一曲《木兰辞》把她唱成是赋有民族精神的“孝烈将军”,难道就没有给后人留下演绎成贪吃形象的空间?譬如孔子,你就确保当下所看到的那副画像,就是真实的孔子标准像吗?既然没有标准照,那么他既可以膀大腰圆,也可以瘦骨如柴。

  要说,按照当下承认个体多面性的观点来说,贪吃并不影响所谓英雄的伟光正,二者既然没有直接的冲突,那么合理的再创作与演绎,也能说得过去。更何况,按照正常的逻辑,一个女人能够12年混在一大堆男人中不被辨识,那么贾玲所演绎的贪吃、身材胖而壮,反倒是合乎情理。

  无论是文艺作品再加工的自由权力,还是作品本身的演绎逻辑,贾玲并没有过错,为何要公开道歉呢?从很多艺人为道歉点赞的过程中,看到了道歉背后作为艺人“媚”众的不堪。很多艺人很可能觉得,类似事件中若不以道歉平息争议,舆论的缠身将可能影响艺人的变现能力,因为不仅仅是艺人,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与人为善”的艺人要比棱角分明的艺人受欢迎。也因此,艺人道歉是常有的事儿。

  道歉与不道歉,都是个体的自由。只是,个中的道理与常识,不应该随着艺人道歉而得到歪曲。换言之,贾玲为花木兰之事道歉了,但社会要明白,文艺作品是可以再创作的,花木兰的形象还可以再演绎;就如同人所共知的黄海波,作为个体可以为自身嫖娼的事儿道歉,面对收容教育表示不复议、不诉讼,但人们都知道,收容教育是违法的制度。

  相信,这些基本的道理与常识,你我知道,艺人自然也不可能不知道。那么问题就来了,贾玲为何要公开道歉?问题看似还是之前的问题,只是在艺人“媚”众之外,虚构的力量这般强大,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一个文学作品里几近虚构的人物,容不得别样的解构,在古代帝制与神权互相糅杂的时代里,犹如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清祖天女浴身之说,都是不容解构的虚构故事,背后是因为编故事的人因此而得到了很多好处,帝王皇权的争夺变得名正言顺,所以也必须要牢牢掌握虚构故事的话语权。就如同河南虞城县所谓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一样,只有继承了花木兰的正版故事,才好在各地争抢花木兰故里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旅游经济开路。

  继承了虚构故事的话语权,且这种故事一旦深入人心,便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就像当年的梁山聚义前公孙胜散播108星宿之说那般,会让始于生动传奇的虚构,具有超凡的魔力,也会让大多人人把虚构的东西当做事实对待,以为那些文学演绎的细节就是历史的真实。于是,这边如同金庸笔下的郭靖黄蓉,能够成为现实中襄阳城里的公共雕塑,寄托人们对“侠之大者”精神的想象。

  只是,这种想象并不牢靠,它会随着虚构故事的再次解构与演绎,发生变化,甚至土崩瓦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虚构的故事,必须保持它深入人心那一刻的样子,而容不得再次解构的原因所在。但要说的是,有些故事注定会不断被解构的,因为人的思想是没有边界的,也是难以被约束的。(马想斌)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