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残奥选手的何止一个头条
诚然,残疾人比我们想象得顽强,但是由于身体上的残疾,他们需要关怀;由于遭遇了苦难,他们更需要平等地融入社会。为此,他们所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就不能残缺。
据新华社消息,巴西当地时间12日的赛事完结,里约残奥会已经结束前半程争夺。在6天过后,中国残奥军团以50枚金牌、40枚银牌和28枚铜牌,共118枚奖牌的成绩强势领跑。与此同时,有声音认为,中国代表团在残奥会上大放光彩、为国争光许多年,但是全社会对残奥会的关注依然很不够,我们欠他们一个头条。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但是,与里约奥运会相比,里约残奥会确未显现出应有温度。一提起奥运名将,我们会如数家珍,但有多少人知道残奥赛场上的中国名将?我们很容易为林李的巅峰对决、女排的绝地反击等等而热泪盈眶,又有多少热泪为残奥选手的奋勇拼搏而流?
将奥运会与残奥会对立起来并不公允,两者没有高下之判;人们不关注残奥会也不是冷漠,而是无法关注——残奥会未直播。而残奥会比赛未获直播,又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但是,不管直不直播,我们都有理由向残奥选手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据统计,这是中国第9次参加残奥会。从纽约残奥会第一次参赛取得2枚金牌,到上一届伦敦残奥会中国拿下95金71银65铜、以231块奖牌高居奖牌榜首位,再到本届残奥会捷报频传,中国选手表现委实可敬。其实,不管他们摘不摘牌,参与即是强者。
关注残奥会,就是唤醒良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过,“残疾人运动会是唤起人类良知的运动会”。第一届残奥会于1960年在意大利落马举办,之所以举办残奥会,就是要唤醒全世界一起关注残疾人。有人说,奥运会诠释了“力量与美”,残奥会则延伸了“力量与爱”。没有爱,或许就没有残奥会。
关注残奥会,也是汲取力量。残奥会选手展现超乎本能的坚强,突破自我的努力,以及所迸发出的强大信念,无不令人震撼。8年前,北京残奥会上选手奋勇比赛的场景,令人记忆深刻。比如波兰乒乓球选手帕蒂卡,一出生没有右手掌,她在北京残奥会上勇猛“阻击”中国选手包揽当日所有金牌的愿望,有强者风范。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8926万残疾人,几乎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关注残奥会,是关注残奥选手,是关注每个残疾人。不只是在残奥会期间关注残疾人,而是将关注持续到日常生活中,关注每一个与残疾人有关的细节。比如我们要问,与残疾人有关的无障碍设施是否齐全,又是否都发挥了作用?我们还要问,残疾人有没有平等享受到受教育和就业等权利?
我们并不需要同情,更不能俯视残疾人。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说过:“通过了解残疾人,你们将会认识到,你们所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并没有这么明显。”诚然,残疾人比我们想象得顽强,但是由于身体上的残疾,他们需要关怀;由于遭遇了苦难,他们更需要平等地融入社会。为此,他们所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就不能残缺。
“我16岁遭遇的攀岩事故,并不是我人生的结束,而是我的人生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开始。”菲利普·克雷文也是一名残疾人,他曾如是称。这话或许能够激励更多的残疾人改变命运。但是必须正视的是,那些在残奥会上摘金夺银的选手,有时未能彻底改变命运。他们如此,一般的残疾人呢?
前不久,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残疾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认为,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问题。从关心每个残疾人出发,到将各种权利落到实处,这才是我们残疾人最需要上的“头条”。(王石川)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