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平求职平台的“坑”
填平求职平台的“坑”还需在全社会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现在很多企业强调工作经验,要求“来了就能上手”,无形中制造就业阻力,容易导致企业错失英才。
“史上最难就业季”“录取比例创新低”“裁员潮碰到招聘潮”……随着秋招即将到来,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一方面制造求职恐慌,一方面声称有招聘“内部资源”“绿色通道”,推出高价“内推”“保offer”等项目,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事实并非真如求职平台所说,交了钱就可以保证录取。
就业是一个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遵从的供求匹配的市场逻辑。交四五万元就能内推,保offer,显然不靠谱。可为什么还是有一些人上当受骗呢?总量巨大的求职者渴望找到心仪的工作,但又不完全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一面制造就业极其之难的氛围,一面神乎其神地以“内部资源”为名非法牟利,说到底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招摇撞骗”。
打击“招摇撞骗”,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阿里、腾讯、百度等知名企业明确表示“从未与第三方合作收费内推”,实则就是对谎言地有力戳穿。每年,各大高校组织的毕业生招聘会,政府部门组织的公益性人才招聘会,各大企业每年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一些合法中介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等等,共同构成了一道较为完备的供求信息网络。对一些求职平台涉嫌违规违法的行为,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及时治理。同时,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选择正规渠道求职就业,不轻信一些机构的神吹,是避免被坑的最直接办法。
要看到,一些求职平台之所以能坑到人,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关。正是因为就业难,所以一些人才甘愿“宁可信其有”,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填平求职平台的“坑”根本还在稳就业。就业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中央要求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居首位。从长远看,稳就业必须根本解决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面是用人单位高薪也招不到想要的人才,一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说到底是现行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是大势所趋。
填平求职平台的“坑”还需在全社会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现在很多企业选人用人都强调工作经验,要求“来了就能上手”,这无形中制造了就业阻力,也容易导致企业错失英才。
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应该不吝惜以必要的人才培养投入,激发“职场小白”的“洪荒之力”。(李思辉)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