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90分以上学生有多少,岂能由教务办说了算

2021-01-15 17:40:25

高等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合理判分,需学术共同体起主导作用,根据专业和课程特性确定考试难度和评分尺度,既不让个别教师随意判分,也避免过度干涉教学自主性。

  近日,中南大学软件学院一名吴姓教师在朋友圈吐槽:“教务办要求自己将50名学生成绩从90分改成80分”,以符合“正态分布”。这位吴老师认为,教务办过度干预教师工作,还表示给多少学生90分以上不该是教务办定的指标。该校有关部门证实,朋友圈内容属实,学校已组织相关部门去了解、调查具体情况。

  对学生成绩提出“正态分布”的要求,或者限制高分比例,并非少数学校为之。如2019年9月起执行的《北京大学本科生成绩评定和记载办法》,要求课程总成绩“优秀(85分以上)率一般不应超过30%,不及格(60分以下)率一般不超过10%。优秀率超过40%或不及格率超过15%的课程成绩,须经院(系、所、中心)教学主管领导审核、教务部/医学部教育处备案后方可登录”。2015年起实施的《清华大学学生成绩记载规定》提出:“建议获A-及以上等级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20%。”

  高校对学生成绩提出比例要求,限制特定分数段的人数,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有的老师趋向于给学生打高分,在期末考试等环节习惯性“放水”;有的老师则比较“苛刻”,动辄给学生“挂科”。如果某个分数段的成绩过于集中,不利于检验和区分学生的实际能力。从长远看,这还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相关专业和高校的声誉。出于这层考虑,高校不得不出台规则,试图纠正部分教师不合理的判分。

  但是,对学生成绩提出刚性的比例要求,在执行中会带来更多问题。比如,确实有较多学生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那么教师如何取舍?再比如,如果某些课程中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确实不尽如人意,相当多学生未能达到及格要求,是否意味着教师不得不人为提高某些学生的成绩?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众多,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存在学习难度差异也是客观事实。评分如果不依据实际情况,而被“正态分布”牵着鼻子走,可能让学生产生不公平感,最终成绩的公信力也面临考验。

  不同于中小学,高校任课教师在授课、命题和评分等各个教学环节,确实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学校教务部门注意到部分教师在评分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一定要求,本来是关注教育质量的好事。然而,生硬地提出分数“正态分布”,不仅会让教师产生抵触,也不能从源头解决学生考核评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从根本上看,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有效区分学生成绩,只有严谨规范的试题设计才能准确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现实中,一些教师出题过于简单,或者将不应该实施开卷考试的课程开卷考试,导致高分学生过多;也有个别教师在期末考试时出超出课程学习范围的“超纲题”,让学生无从作答。这种命题和考核的随意性,才是导致成绩“放水”和“挂科”泛滥这两种极端问题的原因。

  对教师自主行使教学权当然要尊重,但不意味着完全不加监督。这种监督不能是高校行政部门脱离专业话语的干涉,而要坚持学术导向。大到教师所在院系,小到教师所在教研室、教研组,都应当在实现科学考评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充分协商,也要在命题前统一考题和评分标准,而不是“各行其是”;院系学术委员会和教研组也应该对考题和考察方式尽到审核义务,而不是任由个别教师“自我放飞”。

  作为教务辅助机构,高校教务部门过度干涉教师评分,会引发教师心理上的抵触,甚至产生“行政干预学术”的质疑。反观现实,一些本应该承担更多教育责任的高校学术部门,却因为将精力过度聚集于科研项目,而缺乏对教学的关注。高等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合理判分,需要学术共同体起主导作用,根据专业和课程特性确定考试难度和评分尺度,既不让个别教师随意判分,也避免对教学自主性造成过度干涉。(王钟的)

责任编辑:郝悦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