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学生近视率超50%?近视防控关键在落实

2021-03-08 18:05:58

落实举措关键还在于教育评价改革、优化教育生态,引导学校、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以及成长成才观,以此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高一893个学生中有774个戴眼镜”,而这个比例已经比上一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两会上透露。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则谈到,超八成青少年近视是后天形成,建议进行网格化防控。而教育部2019年的一份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56%。

  两会上,近视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2018年,教育部、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在一系列的努力下,青少年近视率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近视率仍然居高不下,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近视率出现了反弹。针对疫情期间开展大规模线上教育的情况,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的调研结果显示,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

  近视的成因是什么?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以及户外运动不足。如何防控近视?对症下药,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为中小学生开展户外运动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但受制于整个教育大环境,为中小学生减负、增加户外运动时间,说起来容易,推动起来难。升学压力下,减负效果不尽如人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线上线下各种培训,把学生的时间塞得满满的,用眼时长降不下来,户外运动时间提不上去。如此一来,近视率又如何能降下来?

  落实这些举措,关键还在于教育评价改革、优化教育生态,引导学校、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以及成长成才观,以此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正如唐江澎委员在委员通道上所言,“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教师和家长只有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追求分数和升学,淡化教育焦虑,用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去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才能化解近视防控路上的重重阻力。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在焦虑弥漫、教育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当下,学校也好,家长也罢,都很容易被裹挟,失去定力。因此还需要刚性的制度牵引和保障。一方面是深化评价改革,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方式,淡化唯分数、唯升学的取向;另一方面是将近视防控、体质指标等纳入对地方政府、学校的考核,倒逼地方政府和学校用切实的举措加强近视防控,守护青少年的健康。

  此外,也要看到,近视防控不全是教育内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要发挥家庭、社区和医院的力量,为孩子建立视力档案,对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将近视防治的端口前移,一方面加强用眼指导,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合理用眼的习惯,另一方面则对视力进行动态监测,提前干预。(杨三喜)

责任编辑:郝悦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