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幼童被陌生人带进机舱厕所“立规矩”,更可怕的是集体隔膜
当成人世界对孩童群体产生一种集体隔膜,对孩童本该有的包容与耐心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童年的消逝”。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8月24日贵阳飞上海的飞机上,两位女乘客因忍受不了一位一岁多的小女孩哭闹,直接把小女孩从奶奶身边抱走,关到机舱厕所“立规矩”。8月26日,吉祥航空发布情况说明称,两名女乘客将儿童抱至洗手间教育系祖母同意,过程中儿童的祖母一同前往并在洗手间门口等候。
因为孩子哭闹,两名陌生乘客将一岁多的孩子带入机舱厕所关上门“立规矩”,这样的行为即便是经孩子的祖母同意,显然也很离谱。这一判断不需要什么深奥的道理,仅是基于常识判断就可以得出。网友们的普遍质疑,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指责两名乘客的行为不当,但将她们贴上“厌童”和“恶人”的标签,也未必公允。而一些网友对当事人展开“人肉”,更不应该被提倡。但这种行为,是否需要在法律上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的确值得思考。因为它对应的一个现实拷问是:难道监护人同意了,孩子就可以被伤害?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位祖母的“同意”,恐怕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近年来,关于儿童在公共场所“吵闹”引发的争议性事件时有发生。这里面确实不排除有部分家长缺乏足够的公共意识,未能对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尽到应有的教育、引导责任。但是,当大家都在一股脑地拿个别家长“他只是个孩子”的说辞进行调侃之时,是否也将一些个案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泛化为对整个儿童群体,并由此丧失了最基本的包容和耐心?就此事而言,小孩仅一岁多,在一个封闭的机舱内哭闹,其实原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将这样的表现与“熊孩子”划等号,从而将之视为必须要进行“教育”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事后也有人指责孩子的祖母,不该答应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管教。但在另一角度,这位祖母作出这样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选择,其背后所面临的无奈和压力,其实更应该被看见。要知道,在被陌生人带入厕所“教育”前,这名孩子的哭闹和其祖父母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众生相”:有人说“这是家里没规矩,肯定奶奶惯的”,还有“很多人用纸巾把耳朵堵上,几个人走到最后的空位躲清静”,“另外一个阿姨很凶很生气地冲过来说孩子,这是300多人的飞机,不是你家,再这么吵一会警察把你抓走”……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孩子祖父母最终“同意”陌生人将孩子关进厕所“立规矩”,恐怕更多是出于一种外在的压力。
为何一名仅一岁多的孩子在飞机上的吵闹,会让孩子监护人从周遭环境中感受到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可能要“答应”陌生人的出手“教育”?为何陌生人带一岁多的孩子进厕所“立规矩”的行为又会被其他乘客,乃至机组人员都视为正常,而未加任何阻止?这真的正常吗?
指出这一点,并非苛责他人对孩子的哭闹所表现出的抗拒和反感。置身于那个具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的确很难都要求无条件给予耐心和包容。但是,上述“众生相”所反映出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景观,还是引人深思。用“厌童”情绪的蔓延来形容这一切或许有所夸大,但说它代表的是一种当前社会对于儿童群体的集体隔膜,应该不容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孩童的天性、行为都表现得极为陌生,哪怕是一岁多的小孩,也被默认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否则就是“熊孩子”,或者是家长惯的,是不负责任。在这样一种集体心态下,一个正常社会对于孩童本该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与包容心,自然容易变成稀缺品。
人们习惯引用社会学家“童年的消逝”来形容现代媒介对孩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其实,当成人世界对孩童群体产生一种集体隔膜,对孩童本该有的包容与耐心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这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值得警惕的“童年的消逝”。其原因何在,值得深思。(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