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套路贷”魔爪伸向校园:逾期未还每小时多加五百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广东深圳警方经过数月侦查,摧毁了一个侵害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一千多万元的“套路贷”诈骗团伙。11人被批捕,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所谓“套路贷”,通俗说就是指不法分子以无抵押快速放贷为诱饵,以民间借贷为幌子,诱骗或强迫他人陷入借贷圈套的一种骗局,骗子通过精心设计的“套路”手段让借款人的债务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式倍增,继而通过暴力讨债、虚假诉讼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较大数额财产。
“套路贷”实质不是借贷,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套路”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一种新型犯罪。明确这一定性,是对“套路贷”有效治理的前提。从近年来所查处的“套路贷”案件可知,其除了“骗钱”,更伴随着暴力讨债、人身威胁等多种违法情形,入“套”者从财产到人身权利都面临极大伤害。轻者,承受不当财产损失,重者,甚至闹出家破人亡的惨剧。尤其是眼下它正向校园蔓延,利用大学生不谙世事、思想单纯的特点实施重点“敲诈”,就更值得警惕。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目前对“套路贷”的打击和治理,无论在行政还是司法层面,都仍然远远不够。这表现为,一方面,不少受害者,像大学生“借贷者”一般都是偷偷瞒着家人,事后往往不敢声张和报案,这令“套路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被暴露时多已产生了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则是围绕“套路贷”犯罪的司法定性、执法尺度等,在制度层面仍未实现统一。这种定性的不确定性,客观上掣肘了对“套路贷”的有效治理。
顾名思义,“套路贷”的套路,不仅在于它通过种种连环设计诱骗受害者入套,更在于它针对当前的金融监管和刑事法律体系,设计了一套自我防御体系。比如,它多是利用欠条、转账记录等证据来将自己包装成正规的借贷行为,甚至在受害者报案后,部分“套路贷”者还敢于拿虚假诉讼来威胁受害者。若司法机关不能及时识别“套路贷”的本质,被表面的“证据”所迷惑,就很可能将之作为正常的民事纠纷定性,不仅难以定罪,还给了其合法包装的可能。
因此,遏制“套路贷”蔓延态势,既需要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提高警惕意识,主动作为,加强信息共享和执法衔接,也需要从相关制度层面,弥补案件定性与执法标准的漏洞。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出台了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工作指导意见,对一些司法和执法的模糊地带予以了厘清。但在全国层面,对“套路贷”的治理,仍未跟上其繁衍速度,执法尺度和案件定性上不统一、不确定性的尴尬,仍旧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更高阶的司法部门或有必要为“套路贷”等新型带有金融诈骗性质的犯罪行为的治理,进行专门释法,或提供针对性的制度安排,让司法和执法更明确,让“套路贷”者无空子可钻。
正如此次深圳警方查处的案件所示,部分“套路贷”已经向学校蔓延,并且还同时伴随着“裸贷”现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对“套路贷”的治理不能再慢半拍了,既要加大查处打击力度,也要对相关新型犯罪的特点予以普及,增强社会的预防能力。总之,“套路贷”这类新型犯罪,既威胁金融秩序,也对社会秩序构成明显挑战,还极易引发其他类型的犯罪,治理态度不容犹疑,打击行动不容迟缓。
【上一篇】奥数天才坠落:让奥数祛魅天才落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