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环保督察:黑龙江龙头企业污染严重 示范项目成摆设
光明网评论员: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进驻黑龙江省开展督察“回头看”,并统筹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专项督察。督察发现,近年来,黑龙江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监管机制不到位,环境污染和风险突出。
督察结果反馈出的一些情况,并不算特例。像肇东市龙头企业污染严重,这一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其背后的症结在于,越是一个地方的龙头企业,往往拥有的话语权越大,也就在环保等诸多方面都被地方政府赋予了“豁免权”。
除上述一般情况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绥化市望奎县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却成了摆设。为了这个名为粪污处理中心的项目,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450万元,省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140万元,县级配套310万元。然而,如今的粪污处理中心却落满灰尘,近千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打了水漂”。
一个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近千万的环保示范项目,却成了摆设,这无疑比单纯的环保治理不力,危害更甚。一方面,环保治理不作为,既加剧了环境污染,又浪费了宝贵的环境治理资源;另一方面,示范项目顾名思义是要发挥样板作用,如果到头来却成了一个摆设的样板,其很可能起到错误的示范,影响整个区域的环保治理导向。
所谓“最严环保时代”,不只是说从中央到地方对环保治理的重视程度提高,监管强化,更直观的一点是,环保治理的经费投入大为增加。比如,《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成功实现期间,中央财政就累计下达528亿元专项资金和100多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的配套资金安排同样可观,譬如山东今年就将发放5.28亿省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空气治理等。
财政经费投入程度,是影响环保治理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除了要看总量,更要看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这次被曝光的投入近千万的示范项目成了摆设,这无疑为当前的环保治理经费的效率情况敲响了警钟。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各级政府部门在生态环保治理上的投入,还将继续加码,并将成为衡量各地对环保治理的重视程度乃至政绩的一个突出指标。可如果投入的巨量资金,最终却有相当一部分“打水漂”,只管花出去,而不管如何花,那么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治理作用,还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必须警惕。
就现实看,环保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挪用。如2016年底,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就指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较为突出,且多是出现在雾霾比较严重的地区,也即越是投入力度越大,资金挪用的情况越突出。二是投入巨额资金的治理项目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即如这次的示范项目成摆设。对此,不仅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更要形成全过程的责任追溯体系,让责任跟着“钱”走。
环保在当前俨然是公共治理意义上的“风口”,资源投入量大,持续时间长,且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具有普遍性。然而,越是在这种高投入(补贴)的情况下,越要防止公共投入成为“热钱”的狂欢,这方面是有过诸多前车之鉴的,应有全方位的重视和针对性的防范。管好“钱袋子”,让每一笔资金的流向、用途、效果都能够有及时反馈和纠偏,“最严环保治理”才能真正实至名归。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强拆广告牌:宁要乱作为不要蜗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