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国庆个别景区门票明降暗升
光明网评论员:今年,在景区门票提倡降价的大趋势下,“逢节必涨”的票价亲民了不少。据统计,全国合计有314个景区的门票有不同降幅。这本该是一项有利于游客的举措,然而,不少景区却明降暗涨,改将以前包含在门票内的项目移到门票外单独收费。
今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新政一出,点赞如云。不过,景区在票价落实上,却是“涨价如山倒、降价如抽丝”。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最善说理。节前,据新华社调查,在已降价或拟降价的314个景区中,降价幅度3%以上的为29个,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有的仅降3元,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算下来只降1元。节中,据游客反映,位于江苏无锡的5A级景区——鼋头渚风景区将门票价格由原来的105元/人次降为90元/人次后,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中的景区车票和船票改为单独收费。国家5A级景区——湖南崀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由170元/人降到136元/人后,原先免费乘坐的观光车改为收费40元,相当于总价反涨了6元。另一些“响应号召”的国有景区,则在降价前阳奉阴违地先提价。北京两处国家4A级景区红螺寺和青龙峡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统计的降价景点名单,称今年8月1日起门票价格由70元降至54元,降价幅度达23%;而实际情况为,这两个景区从未执行过70元门票。
假戏假作,掩人耳目。话分两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花式降价大法”,基本无须求证就能辨别真假,顶多也就蒙骗几个信息不对称的外地游客罢了;倒是如此大张旗鼓降价、甚至还可能列入“降价成绩表”里滥竽充数,主要哄骗或者“对付”的,恐怕还是价格监管部门。
有要求、有政策,但是落实起来,比割肉还难。这也不难理解:景区票价,躺着数钱,尤其是一些自然景区。景区门票降价如此之难,恐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收入降低,等于活生生“跳楼甩卖”,抵触抗拒之心全可参见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的娇嗔;二是要维持原来收入水平就必须创新营销,真正走上全域旅游的产业之路,但这个过程要烧脑、要费心,懒惯了的少数国有景区,在改革创新上是很有痛感的。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各地区不得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变相增加游客负担”。白纸黑字的要求,还是遭遇部分景区“逗你玩”般阳奉阴违。说到底,恐怕还是两个历史性症结使然:第一,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构成,向来是笔糊涂账。成本多少利润几何都算不清楚,谈何降价?第二,刚性降价要求就要有刚性罚则兜底。此前,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掀起的“摘牌降级风”,有效整肃了旅游市场,恰在于其清晰可见的“肌肉”和“牙齿”。景区降价要落到实处,不抓几个现行杀鸡儆猴显然太仁慈、太绵柔。
明降暗升、李代桃僵,打包拆零、暮四朝三……可是别忘了:国有景区大多是吃的公共资源饭,公益性当如同公立医院般成为价值皈依中的不二之选。世界旅游组织对国际旅游者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门票支出仅占人们旅游消费总支出的7%左右;然而有调查称,国内游客门票开支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高达21.92%,排在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开支的前面。于公于私、于情于理,畸高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恐怕都已成为横亘在民生属性与旅游内需之上的“怪物”。
有些顽疾,讲道理是不够的,甚至久拖不决,或在于抽象道理讲得太多。阳奉阴违的景区票价该抓现行了,这既能彰显降价政策的严肃性,又能让那些真降价的景区不至于吃了老实的亏。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益公众对国有景区深化改革的信任与信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官气横生的高校社团亟待“祛官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