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这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命运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屏。文章讲述了“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产生交集的故事。
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学生能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而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学校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这是一篇让不少人感动的报道,文章下面的留言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就是“为什么特别的想哭”。这里的感动,既可能是对贫困县中学真实状况的某种触动,也可能是对一些贫困学生命运被改变的励志故事产生了共情。
不过,感动之外,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观点指出,赞美远程教育这块“屏幕”,实质上就是对应试教育思维的认同。也有声音对“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的真实作用产生疑问:有网友表示,近几年一些名牌大学在招生录取上,加大了对农村学生的倾斜力度,一些高校有面向农村的专项招生计划。还有人指出,远程教育在一些地方实试验了多年,它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支撑,并不仅仅是牵一根网线这么简单。由此,将一些贫困县本科升学率的提高,完全归于“屏幕”的贡献,有夸大之嫌。
其实,报道中并没有把学生升学率的改变,完全归功于“屏幕”,如云南禄劝县的案例中,学校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校长乃至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都是升学率提升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客观而言,我们不能苛求一篇报道呈现直播教育对于学生成绩影响的全貌,事实上,这也很难作定量分析。
但是,这一现象,为我们思考教育公平,以及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仍旧提供了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现实的视角。
如报道里多次提到过心理建设一词。成功的教育,其衡量标准是多元化的,远不止于高考分数。直播走进贫困地区的中学,首先让更多学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些与最好的中学同步的课堂,或许未必能给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带来巨大改变,却给那些闭塞的青春,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意识到对于未来、对于个人的更多可能性。这一点,或许比成绩更重要。当我们在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时,类似的“心理建设”或许值得借鉴。
另外,报道所揭示的是远程教育的成功案例,但还有哪些失败案例,为何失败,公共部门可以更全面、更科学地进行摸底、总结。正如有专家意见指出的,“当且仅当哪些条件满足时,技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应该有权威的结论。
目前,远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仍处于试验阶段,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一如这次报道所揭示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加大教育资源的公平惠及,真的可以让更多的命运得到改变——无论多少,或者说多大程度。
报道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而所有向“井下”打光、丢绳子的努力,都值得肯定。当贫困之地的孩子,获得更多光亮的指引、更多绳子的牵引,他们“向上爬”的希望也就越大。这或许才是那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的真正启示和魔力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救护车转错院,一句误解就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