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脸识别进校园,当谨慎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人脸识别进校园,当谨慎

来源:光明网2019-09-06 1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阅读提示】教育部科技司:校园推广人脸识别技术应谨慎,将限制和管理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的消息,在网络引发众多讨论。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他同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在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

  此前媒体报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就在入校时发现了一个大变化,不仅校门、图书馆等安装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教室内也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学生发呆、玩手机都能被感知到。

  消息一出,即引发极大争议。争议是正常的,连发呆、玩手机这种极其普通的行为,都要被赋予某种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但凡正常人,都不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技术包裹之下,人该如何自处?

  一个新技术的引入,常会发生“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的错位。据中国药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学上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教学质量,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玩手机,是否发呆,是否看别的书,并以此为根据评价教学质量。因此,这所大学引入人脸识别“想干什么”,主要是用来评估教学质量。

  但显然,这个技术能干的可不止这些。谁又能保证学校和老师不会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倒逼学生不许发呆呢?谁知道这个技术会不会成为震慑学生、磨练学生“演技”的工具呢?这项技术在“能干什么”上的巨大潜力,难保不会变形走样,变出一副怪相。

  更何况,这项技术“能干什么”又岂止在课堂上?这些学生的生物信息,会不会遭遇外泄?可不可能被用作校园以外的地方?学校有没有足够的隔离与防范能力?因此,一项技术哪怕有着看似美好的初衷,也可能会向某个方向延展出意料之外的后果,保持一定的技术审慎是绝对必要的。

  当技术触角深入个体的生活之中,必须划定严格的边界。类似人脸识别这种监控技术,使用时应当紧贴着底线需求,如公共场所的安全等。不可随意做增量,将其延展到个体状况判断、教学质量评估等具有一定主观裁量空间的领域之内。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技术发展确实迅猛,但也别技术迷恋,用技术思维去代入所有问题。就以大学教育为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它该承载的内容是信任、尊重、诚实等人文精神,还是“不听课就把你拍下来”这种机器指令式的惩戒规训?用镜头拴住学生,究竟课堂质量提高体现在哪?丰富一下课堂设计,提高一下考核难度,给教师课堂教学多一些评价权重,提升课堂质量恐怕也不至于就穷尽办法了。

  对技术不可误用,对教育不可误解。教育更需要的恐怕还是春风化雨的耐心与定力,而不是一两项高效“管”住学生的黑科技。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防癌抗癌、长生不老?都长点心眼吧

人脸识别进校园,当谨慎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