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气预报是不准的”的神回复,该怎么看
首页> 时评频道> 科学有态度 > 正文

“天气预报是不准的”的神回复,该怎么看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0-04-24 1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田勘

  日前有网友称,早上如常刷天气预报,结果被中央气象台的一番操作惊呆了,中央气象台官微居然明确表示:“天气预报是不准的!”

  为何中央气象台不维护自己的权威性?事情起因是,4月22日,一位演员发微博说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台风遇险,还好人没事。有部分网友留言:台风没被预测到,是中央气象台的重大失职。但经查,这并不是台风,只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于是,中央气象台发长文回应,解释了天气预报为何不百分百保准,有特殊需求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同时学会看气象雷达图,相信科学。

  网友留言的剑拔弩张,被中央气象台的回应巧妙化解。中央气象台不像过去那样以权威部门自居,摆出一副神圣不可质疑的面孔,而是承认天气预报并不全准,又尊重了对方需求,用科学理论、证据来解释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政务微博,又向生动和有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心理和感知上指出天气预报和其他一些预报的准确度,有一种定向思维的局限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气预报就是要准,否则没有预报的必要。而准确的预报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反过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人们看来就是气象预报部门的失职,将局部的不准确扩大和上升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不准确。

  所有的预报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一个常识。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预报天气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大大上升。这从天气预报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最早的天气预报,只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齐民要术》中的“天气新晴,是夜必霜”,诗歌中的“布谷催春种”,以及民谚中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依靠科学技术而进行的现代天气预报,起源于法国和英国。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现代天气服务系统,用电报传送各地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1875年4月1日,伦敦的《泰晤士报》使用有线电报收集大约15个海岸站点的天气实况,制作成天气图发布在报纸上。

  中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极不准确的预报。1980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中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如今,随着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以及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了突飞猛进地提升。

  天气预报通常由天气模型的多次运行组成。气象中心会运行一个网格间距约10千米的地球模型,将输出结果传递给在局部区域上运行的更高分辨率的模型。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采用高分辨率运行模型,并在预测中输入多个变量,处理更多的涉及天气的相关数据,创建更精确的大气图表,做到最接近于实际的预测。

  即便如此,天气预报领域既有蝴蝶效应,在大气中还有2×10⁴⁴的分子在随机运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报。因此,在对待天气预报上,公众一是要有平常心,二是在追求更高准确性的时候,需要多做一些功课。例如中央气象台提出的,看临近天气预报和学会看气象雷达图。(张田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