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等指标将进行量化考核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11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家有关部门将对各地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保健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比例等进行量化考核。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教育部官员对此表示称,“这里边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方面,以致在课业负担方面、还有包括饮食管理、作息时间管理等方面都是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中小学生健康问题,是近些年全社会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绝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义务教育,因而每每谈及中小学生健康现状,大家往往感同身受,并且都能够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正如上文教育部官员所指,实际上只要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减轻课业负担、增加体育锻炼时间等,就能够让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得到改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解决方案往往很难付诸实践。在分数评价体系面前,学校、家长、老师以及中小学生自身,即便对健康问题足够重视,也不得不将关注重心倾向于那些能够“改变命运”的课程。这也就表明了,中小学生健康这样一个并非首次为社会所知,导致其产生原因本身也并不复杂的问题,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未取得突破性成效。因此,也就不得不说,保障中小学生健康的相应制度设计还有着很大可进步的空间,也即需要明确以制度规定来让保障中小学生健康不再总是成为口号。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8月,国家5部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在要求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外,还要求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而此次教育部明确将进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量化考核,可谓是进一步保障了上述举措能够真正落实,并以结果为导向来驱动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合力真正重视起中小学生健康问题。
当然,制度之外,意识观念的改变仍然是核心。一个健全的人,一定会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任何人过正常普通生活的根本基础。学习知识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让一个人过好这一生,但成为学习机器而放弃身体健康,也就违背了学习知识的初衷。短期内,想要完全扭转社会意识观念、正确看待和平衡中小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冲突显然很难。此时,就应该通过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及施行,来保证做最正确的事,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随迁子女凭居住证入学: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