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栓Q”被小学生写进作文引热议
光明网评论员:一部分年轻人估计还没搞明白“栓Q”是啥意思,已经有小学生将其写在了自己的作文中。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事后学生“解释”才得知,那段歌词出自一首网络神曲。
厉害的近义词是“666”,“生机勃勃”式造词写道“勇敢牛牛”,英语完形填空e开头的英文词写道emo(Emotional Hardcore缩写,用以表达“我抑郁了”之意)……上述新闻并非孤例,在短视频和网传图片中,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如此场景。人虽小,大人的词儿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反差中“笑果”有了。不过一笑之后,一股忧虑涌上不少人的心头。
有人忧虑,孩子张嘴闭嘴各种网络流行语或者热门梗,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会退化,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达的简化和“高效”又是不是会助长思考的惰性?这多是出于对表达失语症的焦虑,一些评论将这种网络流行语在孩子们中流行的现象称作“入侵”。
虽然没有明示,但“入侵”这一定义传递出的复杂信息,颇耐人寻味。其一,相对于原本的语言环境,网络流行语作为外来者,更多的可能是破坏,至少是侵扰;其二,网络流行语或来势汹汹,让对手(如果是的话)难以招架。而这,或许是事实。
对于做出“入侵”战势的大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及连带的文化体验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界,明确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后来者,对他们的世界构成各种影响。这种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惯性地在一些新旧改变中寻找主动和被动,对可能的改变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但对于Z世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或者说成人的语言世界,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栓Q”“芭比Q”等流行语或者网络梗,有表达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们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们的世界中,这些语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构建交往关系的需要,建设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桥梁,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也许成人会觉得“幼稚”,但他们确实会根据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建立各种趣缘圈子和群体。由此看来,成人对此现象作出的“入侵”等判断,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也显现出对网络流行语等理解的固化和窄化。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情绪和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个舞台会一直在,但舞台上的主角去去来来,一直在更新迭代。“栓Q”也不例外,总会退出这个舞台,而新的流行也将被重新塑造推出。语言自有其自净的功能和过程,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相较之下,更为重要的和必要的,或许是让孩子们对他们每天使用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了解,授之于他们甄别、欣赏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显然是要比简单地“批评流行语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细致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亿,是红利也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