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超八成受访青年:基层大有可为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一项针对2007名青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58.3%的受访青年觉得现在身边到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多,86.1%的受访青年相信只要好好干,在基层大有可为。受访青年中,约一半为90后。
在年轻人中,到基层去早已算不上什么“潮流”,大有“常态”之势。如果说几年前名校硕博去基层还能成为新闻,引起诸如“大材小用”“人才浪费”之类的社会讨论的话,那么人们当下对此的态度早已转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实催生了基层对人才的更多需求,不断改善的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也让基层工作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那些所谓“高大上”的工作岗位本就数量有限且也早已饱和,竞争压力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的基层因此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当然,不排除到基层去的确是一部分人的无奈之选,将基层工作作为职业生涯中的一块跳板和过渡,但也不能否认,也确实有一部分人主动选择去基层、去祖国艰苦的地方磨砺自己、立志建功立业。虽然相较于大城市、大部委、大厂等工作,基层工作看似没有光鲜靓丽,薪资水平上也不占什么优势,但如果借用“附近性”这个概念的话,基层工作的琐碎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附近性”的体现,可以说基层是观察和思考一切宏大主题的最适宜场域。在不少报道中,这种经验的获得和资源的汲取,也正是让他们做出“到基层去”的职业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有学者关于基层就业的研究结果显示,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和个人发展受限制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关注和投入不够、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则是困扰已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最主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距离实现高质量基层就业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基层就业,说到底就是要让年轻人不仅能下得去,还能留得住、干得好。
眼下,又到一年秋招季。规模巨大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人生抉择。未来的一段时间,对学生们来说是求职关键期,对地方来说则是蓄积人力资源、抢夺人口红利的重要窗口期。高素质人才的来到,当然意味着一个个岗位实现“高配”,一个微观“单位”的工作得以推动,而随着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一地汇集,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必然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继而提升一地竞争力。这种人口红利也正是不少城市“热衷”于加入“人才抢夺战”背后的逻辑。
近20年来,我国逐步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不断完善和成熟,成就了不少热血的奋斗青春,也为地方送去了宝贵的发展资源。就在前不久,教育部还发布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明确中央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实际缴纳的学费由国家补偿,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用于学费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由国家财政代为偿还。
对于地方来说,抢抓并抓好眼下的人才争夺窗口期,意味着要进一步细化好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给年轻人提供更多自我提升的机会和舞台;从长远来说,不断推动地方治理水平,营造更好的就业生态和生活环境。高校也该在做好相关鼓励政策阐释和宣传的同时,做好基层就业的培训与指导,在更长时段跟踪学生的职业发展,给予持续的关怀与扶持。唯有如此协同努力,才不辜负选择“到基层去”的青春热望,也才不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本,也才能推动“基层”乃至整个社会持续上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打通蔬菜滞销通道,办法总比困难多